(本报记者 陈烁)在全国的海岸线上,有一群人定期采样收集着海滩垃圾,旨在用持续的监测了解海滩垃圾的现状,进而为减少垃圾从陆地进入海洋寻求对策。
1月底的某一天,天空阴沉,海边寒风刺骨。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简称“仁渡海洋”)的工作人员带着20名志愿者,来到位于浦东海岸线中段的九段沙湿地三甲港基地,开展今年第一次海滩垃圾监测。这里是“守护海岸线——科研监测项目”在上海5个监测点中的一个。
在全国海岸线上33个城市的50个监测点,定期采样收集海滩垃圾的类型、数量、质量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仁渡海洋的“守护海岸线”项目,旨在用持续的监测了解中国海滩垃圾的现状,进而为减少垃圾从陆地进入海洋寻求对策。
“海洋现在已成世界最大垃圾场,我们希望从源头努力,通过层层防线,把垃圾截留在陆地上。”仁渡海洋创始人刘永龙说。
相关部门和一些民间热心人士也在行动。浦东海洋局发起了浦东海岸线垃圾热点普查;很多志愿者则坚持净滩,用双手守护着海岸线和大海的清洁。
“需要做些什么”
“海洋本来应该是干净的,但现实却不是这样,所以就想用自己的力量做一些改变。”
从2015年第一个监测周期算起,今年已是仁渡海洋“守护海岸线”的第5个年头。监测方法并没有变化:到固定的监测区域,收集记录区域内所有的垃圾。
在三甲港监测点,志愿者们分成5组,各自到5个固定断面监测。来自蚂蚁金服的王进,与3个结伴而来的同事组成一个小组。“海洋本来应该是干净的,但现实却不是这样,所以就想用自己的力量做一些改变。”他说。捡垃圾时,王进尤为认真:把手套垫在膝盖下,跪在海堤上,一点点捡着混在杂草里的泡沫塑料碎片。半个多小时后,所有小组完成了垃圾收集,开始称重、记录。塑料饮料瓶1个,3.66克;塑料包装4个,29.72克;泡沫碎片若干,650克;其他金属制品一个,8.63克……
有别于普通净滩行动,仁渡海洋的科研监测不仅是捡垃圾,还通过一套科学的垃圾分类和记录方法,采用比日常净滩更为严苛的选址布点和更加详实的数据采样,来分析和监测中国海滩垃圾状况。
每年6月,仁渡海洋会推出根据上一年度科研监测数据制作的《中国若干典型海滩垃圾监测研究报告》,为科学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目前,“守护海岸线”是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定期定点监测海滩垃圾项目,仁渡海洋也是中国大陆唯一专注于海洋垃圾议题的公益机构。
在发起这个项目之前,作为国际海滩清洁行动的中国协调方,仁渡海洋以开展净滩行动为主,虽有简单数据记录,但并不详尽完善。
“我们经常作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参加海洋垃圾主题的国际交流、论坛等。”刘永龙告诉记者,“对于海洋垃圾,经常有针对中国的观点。例如,有一次交流会,日本人拿出一个模型,说垃圾是从你们中国和韩国来的。韩国也拿出一个模型,但我们拿不出来,就无法跟人家辩论。这让我觉得,不论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还是国民感情出发,都需要去做些什么。”
而且,日常中他和同事们要做一些专业报告时,发现之前的数据不够多,遂生出了做更科学监测的想法。于是,自2014年,仁渡海洋启动了“守护海岸线——科研监测项目”,并在2015年完成了第一个监测周期。
海里塑料将比鱼多
塑料制品已普遍成为全球范围内数量最多的一类海洋垃圾,每年有800多万吨塑料进入海洋。
项目启动后,“守护海岸线”的全国监测点逐年增加。第一年,仁渡海洋联合全国10多家环保机构,在全国沿海的11个省市,设置了12个监测点。今年,增至33个城市、50个监测点。
上海的5个监测点中,3个位于浦东,分别是滨江森林公园、三甲港和南汇嘴。另外两个分别位于奉贤和崇明。
“监测点不断增加,取样越来越多,垃圾种类就越来越丰富,各种区域、地形都有,更能呈现真实情况。”刘永龙说。
根据仁渡海洋今年1月发布的2018年第6次监测的报告,当时全国27个监测点的垃圾分布平均密度为1.7件/平方米和53.8克/平方米。垃圾量位居前三的是其它泡沫制品、泡沫包装物、塑料包装(纸巾、薯片等包装袋)。
刘永龙介绍,根据这么多年的监测,海洋垃圾的主体是塑料,“在仁渡的数据中,塑料垃圾的比例平均有60%-70%,极端的超过90%。”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资料也表明,塑料制品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数量最多的一类海洋垃圾,每年有800多万吨塑料进入海洋,对海洋生物、渔业、旅游业造成严重影响,经济损失达80亿美元。2016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和爱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按照当下的趋势,到2050年,按重量计算,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将超过鱼类。
最近几年海洋生物频频被塑料垃圾伤害的事件,已引发了普遍关注。2017年2月,挪威一处海滩边搁浅了一头鲸鱼,在它死后,科研人员在它的胃里发现了30个垃圾袋。2018年6月,泰国南部的一处海滩,同是一头鲸鱼搁浅,抢救无效死亡,科研人员这次在鲸鱼胃里发现的塑料袋数量是80个。
根据国家海洋局去年发布的《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海面漂浮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08个/立方米,最高为1.26个/立方米;海滩微塑料平均密度为245个/立方米,最高为504个/立方米。
上海作为国际性港口城市,有着172 公里大陆海岸线,其中浦东新区海岸线长度约115公里,约占67%。为了解浦东新区海滩垃圾的具体情况,去年,受浦东海洋局委托,仁渡海洋开展了浦东新区海岸线垃圾热点普查的初步抽样调查,又结合位于浦东的三个监测点一年6次共18场次的海滩垃圾监测,以及截至2018年底浦东新区海洋垃圾治理的实践调研,推出了《浦东新区海滩垃圾治理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根据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的研究,浦东新区海滩垃圾污染在继续恶化。根据海岸线垃圾热点普查的初步调查,浦东新区海滩垃圾分布密度为9.78件/平方米。分布密度相对较高的有护塘路、三甲港基地及中港水闸三个调查点。所有调查点均以破碎垃圾为主。其中护塘路调查点分布密度最高,分布密度为33.18 件/平方米。
从源头遏制
靠海边捡拾对清除海洋垃圾的作用有限,最主要是要减少垃圾进入海洋。“我们不主张在海里解决海洋垃圾,还是应该从源头解决。”
从2016年开始,仁渡海洋在海滩垃圾监测中增加了对垃圾品牌的监测。2018年4月,仁渡海洋发布了截至2017年12月底的品牌监测数据,这成为全球第一份海滩垃圾品牌监测报告,其中有不少大众耳熟能详的日用品品牌。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国际上很多机构都开始做类似的监测。
“品牌监测首先是反映出一种真实情况,有哪些品牌比较多。”刘永龙说,而最终目的是建立起垃圾与每个人的关系。
值得庆幸的是,整个社会正逐渐意识到应对海洋垃圾问题的责任。《浦东新区海滩垃圾治理研究报告》指出,调查发现,全社会对海洋垃圾治理的重要性认识在持续提升,政府、学界、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都开始行动起来,开展了减少海洋垃圾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
浦东海洋局开展的海岸线垃圾热点普查,是政府对于这一问题的关切;众多志愿者自发组织的净滩行动,则是普通人对于阻击垃圾进入海洋的行动。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张东升,工作居住都在临港,对于临港的生态环境有着深刻关切。这些年,他发现,随着前往临港游客的数量越来越多,海滩上的垃圾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游客比较多的南汇嘴观海公园、东海大桥下面等一些地方。还有一些区域虽然游客不多,但垃圾不少,大多是从海里冲过来的,有时候一眼望去海岸线上全是垃圾。”张东升说,大部分是塑料垃圾,有船上的网具、塑料瓶、泡沫、生活用品等。
芦潮港渔民老董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他说,现在海里的垃圾多得有时网都拉不起。还有一名渔民说,有时候一网能捞起几千斤垃圾,大部分都是塑料制品。
对此,包括张东升发起的生态南汇志愿者协会在内,很多志愿组织开始投身于净滩行动。不过,在张东升看来,仅仅依靠志愿者进行净滩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是推动政府采取手机买足球的app行动。”
刘永龙也认为,靠海边捡拾对清除海洋垃圾的作用很有限,最主要是要减少垃圾进入海洋。“我们不主张在海里解决海洋垃圾,还是应该从源头解决。”
仁渡海洋的研究报告提出,“越到末端应对难度越大”是海洋垃圾问题的主要特点。因此,要减少海洋垃圾,关键在于源头减量。但治理仍需要从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
仁渡海洋提出了海洋垃圾的几道治理防线:通过产品设计、材料替代、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等,从源头减少垃圾产量;产生垃圾后,建立健全的回收处置体系,避免垃圾失控进入自然环境;垃圾失控后,完善城乡公共环卫系统,及时清理已经失控的垃圾;垃圾进入河流,建立拦截打捞系统,避免垃圾进入大江大河最后入海;垃圾进入海洋环境后,清理回收成本已经非常高昂,但仍应研究探索可行技术清理海洋垃圾,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持续影响。
《浦东新区海滩垃圾治理研究报告》提到,在浦东,这几道治理海洋垃圾的防线目前已有具体工作实现,包括推广减少垃圾产量的有关行为;深入开展海洋垃圾污染调查工作;宣传不乱扔垃圾,提高公民的公民意识,推动海洋垃圾宣传和推广海洋环境教育;推进制订、宣传和实践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方法;实行海滩垃圾巡查和净滩活动;维护海洋垃圾治理的相关硬件设备并且不断地改进现有技术;严厉打击向海洋非法倾倒垃圾的行为。
把小事做大
“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一个人、两个人,慢慢地很多人来做,就可以把小事做大。”
为了加强公民环境责任意识,仁渡海洋还通过“蓝色小侦探”、海洋环保教育课程等活动,开展环保教育。
“蓝色小侦探”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净滩活动,让儿童在侦探游戏中完成志愿者行动,提升环保意识。
在不久前的一次“蓝色小侦探”活动中,十几个孩子、大人一起奔赴南汇东滩,清理海滩垃圾,记录垃圾数据,还现场开了“证据分析会”,汇总并分析海洋垃圾数据。
9岁的万琛捷在妈妈的陪伴下从普陀区赶来。在海滩上,他捡到了塑料袋、塑料瓶、牙刷、编制网等。“那些芦苇丛里有不少垃圾,竟然还有牙刷,捡那个很费劲,因为缠在草上面,衣服都弄湿弄脏了。”第一次参加净滩活动,他印象深刻。
捡完垃圾后,每个“小侦探”都要画一幅画,表达自己的感受。万琛捷讲解了自己画的内容:“这个是渔网,这个是大浮标。海豚在哭,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污染了大海,所以它哭了,求求人们开始行动保护大海。海鸥吃了有微塑料颗粒的鱼死了,死鱼死虾翻着白肚皮。”在画上,他还写上了自己总结的道理:你怎么对待大自然,大自然就怎么对待你。
一名“大侦探”听完孩子们的讲解,深有感触:“一开始我就以为是单纯地陪着小朋友来捡捡垃圾,但是现在很受触动,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一个人、两个人,慢慢地很多人来做,就可以把小事做大。”
这让带队的仁渡海洋成员朱林芳很欣慰:“曾经有参加活动的人问我,捡这些有什么用?永远也捡不干净。但是刚才这名家长说的很好,我们捡起来一点,就可以减少一点垃圾进入海里。”
刘永龙记得,曾经有人问他,我们可以不用塑料吗?他实事求是地回答,现在绝大多数人已经无法不用塑料。不过,他继续说:“但是我们可以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这是目前最为切实有效的。比如不要用瓶装水,自己带杯子。”
刘永龙说,自己好多年没喝过瓶装水了,买菜、买水果,甚至买包子,都是自带塑料袋重复用。“在马路上看到在飘的塑料袋,我就捡回家做垃圾袋。”但他也坦言:“我没办法让其他人也这样做。”
不过,他们仍然在持续努力,希望达成仁渡海洋的愿景:还大海以洁净,恢复人类与海洋的友善关系。就像每次进行海滩垃圾科研监测时志愿者都要进行的集体宣誓所说的:用我们的行动,争分夺秒,共同守护这生命的起源。
(来源:浦东时报,2019年3月15日)
原文链接:http://www.pdtimes.com.cn/html/2019-03/15/content_4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