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特色体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之路
龙舟赛参赛队员合影
训练中一丝不苟
赛场上奋力拼搏
中秋传统佳节,正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好时机。9月23日,2018年上海海洋大学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火热举行,来自东京海洋大学、葡萄牙阿尔加夫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等11支队伍齐聚一“河”,近200名中外学生共同感受龙舟文化,向全世界展示和弘扬东方文化。
2018年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是上海海洋大学第一次举办的龙舟国际赛事,为全球的大学生龙舟爱好者提供平台。本次比赛的竞赛项目为12人龙舟200米、500米直道赛,执行中国龙舟协会审订的《龙舟竞赛规则》。“龙舟赛既可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我们更想通过比赛,向全世界展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特色体育育人的成果。”上海海洋大学体育部主任、国际级龙舟赛事裁判孔庆涛说。
(本报记者 吕 宁 通讯员 蔡 霞)
在传统文化中继承发扬
“我们以龙舟为载体,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海洋特色体育人才为己任,在海洋特色体育教育中走出一条探索与实践之路。”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吴嘉敏告诉记者。
体育,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价值。从江苏省立水产专科学校到今天的上海海洋大学,在106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并重的育人理念,十分注重将体育工作与学校办学特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与学科专业结合紧密的水上运动的重要作用。在学校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海海洋大学多次参加全国和上海的各级比赛,屡屡出现摘金夺银的难忘时刻,创下令人骄傲的辉煌战绩。
在2017年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龙舟比赛中,上海海洋大学53名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历史性地取得了一银两铜、一个第四名和四个第六名的优异成绩,再次为上海海洋大学、为上海青年学子赢得了荣誉。这支完全由普通大学生组成的学生军在赛场内外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他们也因此荣获上海市政府颁发的“群众体育工作优秀集体”和“优秀个人”的光荣称号。
百年学府孕育水上运动传统
上海海洋大学是上海市政府与原国家海洋局、原农业部共建的多科性应用研究型高等学府,前身是张謇、黄炎培创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52年升格为中国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
百余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渔界所至,海权所在”的创校使命;始终践行“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海大洋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的办学传统。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彰显了一所百年学府的办学使命和家国情怀。
作为一所以海洋、水产、食品为学科特色的百年高校,学校创校之初就十分重视以赛艇、游泳为主要技能的水上运动项目。学校的特色水上运动伴随着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不断丰富与提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迎来一个辉煌时期。既有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的航海多项运动、游泳运动,又有赛艇、水球等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形成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水上运动教学与训练体系。
学校赛艇男、女两队一直保持上海市冠亚军的地位,男子四人单桨曾取得平奥运会最好成绩的佳绩。运动队的老队员中有1967届加工系校友、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张发强,有1955届渔捞科校友、国家赛艇队原总教练陈士麟,有担任中国第一艘远洋渔船“开创”号船长的1957届海洋捕捞系校友冯思学,有1964届工业捕鱼系校友、原上海水产大学校长周应祺……他们有的成为了著名学者,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还有的是国家功勋教练员,充分体现了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特色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育人成才中的显著作用。
学科特色催生运动育人平台
站在新百年战略发展的新起点,学校面临办学质量提高和大学格局转型的双重任务,承载着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双重使命。在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全面建设有国际影响力高水平特色大学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秉承传统、拓展布局、巩固优势、凸显特色,促进特色学科优势明显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学校不断推进与特色学科协同、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海洋特色体育教育,坚持“水上为主、水陆并举”的发展思路,逐步构建了由龙舟、皮划艇、赛艇、水上定向、水域救援等组成的内容丰富、立体协同、面向全体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具有海洋特色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2012年以来,学校投资数千万元建设了近5000平方米的包括专门的力量训练房、体能监测室、划桨池、船库、游泳池、沙滩排球、拓展运动场、水上安全与救助中心等设施和功能齐全的水上运动训练基地。通过与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东方绿舟基地、滴水湖水上运动俱乐部等合作,形成了连接上海东、西两湖(淀山湖和滴水湖)、校内外相结合的水上运动教育平台。
学校不断强化龙舟第二课堂育人功能,面向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建立由专业教师、体育教师、辅导员协同,学院、体育部、部门等多方要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
2017年,学校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和上海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体育,更需要一流的运动人才,为深入贯彻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和“立德树人”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体育运动队在学生技能传授、人格塑造、精神养成、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学校致力于建设海洋特色运动育人平台,围绕海洋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以强化体育精神、团队观念和规则意识为主线,从师生体魄强健出发,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实现课堂教学与运动队训练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的龙舟运动育人平台,将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育教学。通过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和训练基地建设,对接政府要求和社会需要,主动融入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战略,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国家级运动人才,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师生的自豪感,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育人氛围。
传统文化彰显时代风采
龙舟运动是中国优秀传统体育的瑰宝,龙舟运动所体现的“齐心协力、顽强拼搏、超越自我、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是现代青年学子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龙舟运动所体现的具有东方管理思想的领导力是中国社会未来精英阶层的重要素养。
龙舟运动的崛起,是学校对传统水上运动项目的重要拓展与创新。学校龙舟队多年蝉联市级比赛冠军,连续多年单独组队参加国内龙舟顶级赛事——中华龙舟大赛,是上海唯一获得过此项赛事男女青少年组冠军的队伍。这次全运会上代表上海市龙舟项目参赛的优异表现是学校办学特色与体育运动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的集中展示,充分展现了百年学府深厚的体育育人底蕴和体育优良传统。
龙舟队的师资力量雄厚,主教练迟焕祺和助理教练孙健均曾为国家赛艇队队长、亚洲冠军、“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领队孔庆涛,教育学博士、国际龙舟联合会青少年委员会委员、中国龙舟协会理事、上海龙舟协会副会长、国际级龙舟裁判,多次担任国内外重要龙舟赛事的技术代表和总裁判长职务。
龙舟队以在青少年中开展龙舟运动、传播龙舟文化、弘扬龙舟精神为宗旨,以“陆上-水上相结合、有氧-无氧相结合、大运动量-营养和康复相结合”构建科学化训练体系,以龙舟运动学科发展为路径,以融入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战略为价值依托,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力的、较高文化素养的国家级运动人才和未来海洋科学领域的精英。
2017年,在上海市大学生龙舟锦标赛中,上海海洋大学学生在领先的情况下主动放弃比赛,施救落水的复旦大学队员,生动地诠释了“同舟共济”的龙舟精神。同年,上海海洋大学龙舟队队员罗晓韵在航头镇曹家宅附近安全救起了一位不慎落入水中的小女孩,彰显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榜样。龙舟队还将在比赛中获得的奖金和队员们勤工俭学积攒的零用钱捐赠给河南程庄小学,给边远山区的孩子送去过冬的棉校服,将爱心传递给他们。
上海海洋大学龙舟队的发展,无时无刻不表现着海大学子坚韧不拔、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奋发图强、为校争光的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在龙舟队的经历使学生们养成了认真做事、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硕果累累润泽海洋英才
从2013年至今,上海海洋大学龙舟队共参加国际级赛事4场、国家级赛事20场、省市级赛事近40场,共获得金牌36枚、银牌13枚、铜牌17枚。2015年,龙舟队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赛艇与龙舟分会为表彰上海海洋大学对龙舟运动做出的贡献,授予学校“突出贡献院校”奖励。
2016年10月,上海海洋大学龙舟队参加国际龙舟联合会世界杯龙舟赛,获得五人龙2个亚军。2017年2月、4月,龙舟队勇夺中华龙舟大赛冠军。5月,在代表上海市参加的江浙沪龙舟赛上,上海海洋大学龙舟队包揽全部项目金牌,创造了自2009年该项赛事创办以来上海代表队首次夺魁的历史。6月,代表上海市参加两岸四市(台北、新北、南京、上海)龙舟文化交流赛上,上海海洋大学龙舟队包揽全部金牌,创造了该项赛事创办5年以来上海代表队首次夺冠的历史。在中国龙舟公开赛(上海·普陀)上,由全部学生军组成的龙舟队战胜职业队获得200米直道赛金牌。7月代表上海市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2银1铜等佳绩。2018年3月、4月,上海海洋大学男女龙舟队先后包揽中华龙舟大赛万宁站和长沙站青少年组全部项目冠军。
(来源:《中国海洋报》,2018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