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买足球的app

图片

新民晚报·大学城:创新的人都是“想偷懒”的人

发布日期:2017-11-29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572设置

吴丛迪参加“知行杯”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

鱼苗自动计数器

吴丛迪(右一)参加“挑战杯”

第十五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颁奖典礼现场(右一为吴丛迪)

(作者:黄榆婷)11月5日,第十五届“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颁奖典礼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研究生吴丛迪带领着他的团队通过层层选拔,从来自上海各高校的多个优秀团队中脱颖而出,凭借其作品《鱼苗自动计数分装器》荣获大学组一等奖,这也是“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历史上第五次出现一等奖。

结缘水产

吴丛迪自小便与水产结下不解之缘。家里不少人都从事相关工作,吴丛迪耳濡目染,从小就对水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毅然选择了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水产专业激发了他的兴趣,挖掘了他的潜力,让他在大学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大学系统的专业学习加深了吴丛迪对水产学科的认识:这个专业并不仅限于学习水产养殖技术,还涵盖了生物学、细胞学等其他专业知识。吴丛迪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成绩名列前茅;本科毕业后,他不愿止步于此,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研究生,继续攻读水产专业硕士学位,苦心造诣。

很多人其实并不看好水产专业,甚至对其存有偏见,他们不理解吴丛迪的选择。但是吴丛迪出于兴趣和热爱,坚持在这条路上走去下。“我们学院的很多学生都想要转去外国语学院或者经管学院。作为辅导员,我经常在班会上和新生们说,全国百分之九十的高等院校都设有经济管理类专业,应届毕业生人数众多,但是工作岗位少,很多人面临着就业难题;水产养殖方面的就业岗位虽然也少,但是每年毕业生人数只有两百人左右,与其他专业相比,就业竞争力较小。只要立足于本专业,好好学习,前景很好。”在吴丛迪看来,“水产”是一个极具优势和潜力的学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学生不必刻意追求热门专业,盲目从众,而应找准自己的兴趣所在,脚踏实地。

仪器成型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的学生自大三下学期开始,就要到鱼苗场、育苗场、养殖场等基地实习,其中育苗场的主要工作是买卖鱼苗,买卖时需先统计鱼苗数量。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传统鱼苗计数法是“称重法”,即捕捞并称出单位质量的鱼苗数量来推算总数。但是鱼苗较为脆弱,离开水后,容易损伤。再加上鱼苗质量良莠不齐,不同品种的鱼苗混杂,采用这种传统的鱼苗计数方法,计数准确度不高,还会损伤鱼苗。鱼农购回不足量的劣质鱼苗,损失惨重。吴丛迪受此启发,萌生了发明“鱼苗计数装置”的想法,以期解决这一难题。吴丛迪与同学姜莺颖分享了自己的构思,二人一拍即合,随后大一新生韩任琳云也加入其中,三人组成团队。吴丛迪作为团队的“中流砥柱”,担负起了最为艰难的制造工作。根据专业知识和实习经验,吴丛迪团队发现可以通过监测鱼苗是否会“顶流”(当有溶氧丰富的水流对鱼苗进行冲激时,健康的鱼苗会顶着水流进行逆流运动)来判定鱼苗的品质,筛选出优质鱼苗。利用鱼苗的“顶流效应”“趋光性”“弱视性”等生物学原理,结合工程学及信息学相关知识,“鱼苗自动计数器”模型基本成型,得到了学校老师的认可。之后,吴丛迪便开始自己学习金工知识,制作实物。历经一年有余,“鱼苗自动计数器”诞生了。

该计数器的原理是通过健康鱼苗会“顶流”游泳的生物学现象来筛选出优质鱼苗,并通过装置自动计算鱼苗数量。水流强度与鱼苗的应激效果成了实验的关键。“我们在实验室里,将鱼苗放在不同强度、流速的水流之下,观察其现象”。吴丛迪日复一日地在实验室埋头做实验,测试鱼类“顶流效应”。不断地尝试,调节闸门、出水孔、网片等部件改变水流流速及强度,观察水流对不同种类、不同质量的鱼苗“顶流效应”的影响,找出最优的水流强度、流速——即能引起鱼类“顶流效应”,又不伤害到鱼苗;由于此发明不仅涉及水产学及生物学知识,还需兼顾物理学知识和金工操作技能。因此,吴丛迪利用课余时间,自修其他跨专业知识,钻研其他学科书籍;他曾经为了借用专业设备,四处奔走,联系其他学院的同学、老师;模型和实物的制作也是他本人一手完成的,他借用实验室,自学加工、切割、焊接技术。因为不是工程专业出身,他技术生涩,失败过一次又一次,手被机器割破流血是常事。

成型的鱼苗自动计数装置解决了人工计数、采样或者打杯(先用一个密细网兜将鱼苗去水,然后将鱼苗放入特定量杯中,再分为若干份,抽检其中一份的数量,乘以总份数,计算出此批鱼苗总数)等传统鱼苗技术方式操作繁琐,不够准确的问题。通过“鱼苗自动计数器”可以筛选出健康的鱼苗,并且在统计过程中不损伤鱼苗。吴丛迪带着该发明征战“挑战杯”“科创杯” “共享杯”等赛事,均斩获了优异的名次。此次更是一举夺得“陈嘉庚青少年奖”冠军。谈及获奖感言,吴丛迪很谦虚,笑称:“我认为此次获奖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这个装置能够实物化,并且能‘服务三农’吧。”

如今“鱼苗自动计数器”已经基本成型,申请了发明专利,与相关公司签订了合作合同,日后将被投入市场销售。

展望未来

该技术虽然几经较为成熟,并且获奖众多,但在吴丛迪看来,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该装置外观不是很美观。如果要投入生产,在市场上销售,其外观还需要改进。”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吴丛迪制作的装置仍存在缺陷,配备的电子屏和线路存在漏电现象。他不断摸索,试图突破这一技术难关。为了方便观赏,模型装置是由有机玻璃制成的,但是如果要投入到生产使用中,有机玻璃是不能作为生产材料的。因为它不够坚硬,不耐磨,无法长时间抵抗水流冲击。“我们正在尝试采用不锈钢材料或高纤维材料来制作这项装置。”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吴丛迪对这个项目抱有很大期望,他表示,希望能将该项目从创新项目做成创业项目,形成产业体系。现在并没有一个规范的制度来划分鱼苗的档次,吴丛迪希望通过自己的机器,来筛选鱼苗,通过观测鱼苗能承受几流的水流冲击来评定鱼苗质量等级,确定鱼苗的等级制度。这不仅对市场鱼苗买卖产业有很大的帮助,还会被应用于学校相关科研中。而对于自己今后的人生,吴丛迪也有明确的规划。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戒骄戒躁,不满足于自己现阶段取得的“小成就”。立足于当下,认真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在空余时间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和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同时做好自己的兼职工作,抓住实习机会,积攒经验。

对于“创新”,吴丛迪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创新的关键在于实践。首先,你要先去做这个工作。你只有在实践中发现这个工作很麻烦,让人感觉很累,你才会想通过机器来简化这项工作。创新的人都是想偷懒的人。把繁重的人力劳动变得轻松,这就是创新。”

【新闻链接】

“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由新加坡陈嘉庚基金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其评优过程始终注重“宁缺勿滥”和“只重质量”原则,注重原创性和实用性,能将作品转化为产品或商品,是含金量极高的科技竞赛之一。十五年来仅在第六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四届比赛中产生过一等奖,其余各届的最高奖都是二等奖。

(来源:《新民晚报·大学城》,2017年11月29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