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大闸蟹的上海市民,今年又可以大饱口福了!今天,连续举办了7年的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一届蟹文化节暨2017全国河蟹大赛亮相南京路。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山东、河南等地约70多家单位选送的2000余只河蟹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的“奥斯卡奖”,参赛单位和河蟹参赛数量均创历史之最。今天下午,今年的蟹王蟹后出炉,为近三年来最大,“蟹王”重量达523.8克,“蟹后”重量达361.0克。
记者从活动现场了解到,今年大闸蟹迎来大丰收,产量甚至有望超过前年,成为“河蟹大年”,同时,大闸蟹的规格大、口感好、价格低,直到明年元旦前,市民都可以吃到味美价低的大闸蟹。
■超半斤蟹王诞生
今年全国大闸蟹市场遇“高产年”
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塑料箱中,张牙舞爪的“青壳将军”们神气十足,正等待着角逐赛场。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探查着各路“选手”,一脸兴奋。“今年又是一个高产年,可能比前年还要高!”
王成辉说,大闸蟹的产量也有大小年,前年全国产量在82.3万吨,去年下降到81万吨。今年虽然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高温天气,对河蟹产业造成了一定影响,但由于池塘养殖面积的扩大,全国整体养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水草养护技术的发展和提升,最终河蟹总产量处于高位。全国蟹源充足。
除产量外,今年河蟹的整体规格也大于去年,“往年的3两蟹今年能长到3两2,平均个头增长在10%-15%”,王成辉说,今年河蟹养殖克服了天气条件的不利影响,河蟹口感和品质整体也得到了提升和加强。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今年的河蟹销售价格却远低于2016年,“整体低了30%,比如4两雄蟹、3两雌蟹的价格,去年市场价1斤60元,今年只要40-45元”。王教授表示,对广大消费者而言,今年真是幸福的品蟹之年!
上海本土大闸蟹“爱你在心口难开”
虽然全国大闸蟹产量充足,但是,上海市民要吃到“上海牌”的大闸蟹,也许并不容易。王成辉介绍,目前上海本地蟹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乌小蟹”,无论从外观、规格,还是口感、品质等方面均不会低于全国其它地区的大闸蟹。特别是上海大闸蟹由于采用良种的比例高,其外形的美观度和整齐度较其它大闸蟹要好,“比如,上海本土大闸蟹具有‘腿长’这一显著的外形特点。”
但是,由于上海本地蟹产量有限(养殖面积1.4万亩,产量1500吨),品质又好,通常是按只卖,一只蟹的均价在60元左右,高于外地的一斤蟹价格,且在10-11月份就销售完毕,所以市民想吃一口完全上海本地蟹不仅要抢时机,而且得付高价钱,可谓是“爱你在心口难开”,“上海平均每200个人才能吃到1只上海产的螃蟹。”
河蟹已处水产品食品安全“金字塔”顶端
蟹文化节今年主打科技牌
本世纪以来,按照河蟹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态学要求,以“种草、稀养、投螺、调水”为核心的生态养蟹技术不断丰富和发展,全国各地出现各具地方特色和水域特点的生态养蟹模式与技术,构建“水下森林”和“水底草原”,形成了养殖水域清澈、养殖池塘水草茂盛,一些养殖地的池塘水质指标与环境已优于外部的水源水,河蟹已处于水产品食品安全等级“金字塔”的最高端。
今年的蟹文化节也洋溢着浓厚的科技味儿。今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领衔完成的“基于全程配合饲料和营养调控的高品质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从饲料入手、全程跟踪培养的生态养蟹技术在全国产值今年又创新高。
上世纪90年代开展河蟹种质评估的基础上,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经过12年的持续努力,领衔培育的具有上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江海21”,扭转了上海长期以来有河蟹种源、无河蟹良种的局面。2017年3月,作为水产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国第一单,“江海21”成功转化。参赛队伍中就有“江海21”的雄健身影。
(来源:周到上海,2017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