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工作人员记录河蟹可量性状。 新民晚报记者 林德瑛摄(下同)
新民晚报讯(见习记者 郜阳)“西风响,蟹脚痒,菊黄蟹肥稻花香,却在十月后。”今天上午,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一届蟹文化节暨2017“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亮相南京路。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山东、河南等地约70多家单位选送的1800余只河蟹将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的“奥斯卡奖”。
河蟹打擂选精品
拿着卡尺量蟹壳长度,甩甩水放到秤上“称体重”。上午9时起,工作人员们就开始对参赛河蟹记录可量性状,而评委们则巡视一个个“考场”,观蟹背、辨蟹肚、拎蟹脚、察蟹毛,来确定“金蟹奖”得主。“我们还会根据公式算出河蟹的肥满度。”工作人员表示。
图说:专家对河蟹打分。
蟹不仅外观要好,味道也要好。外形肥满度评价结束后,还要煮熟,请专家评蟹味。为保证比赛公平,所有评比参数采用上海海洋大学开发的“全国河蟹大赛评比软件系统”,由计算机打分,确定“分数线”。据悉,为鼓励全国养蟹单位推广应用优质种源,本次大赛还设立了最佳种质奖。
本土大闸蟹发展好
“上海本地大闸蟹发展可以用四个‘增加’来概括。养殖面积增加、产量增加,规格增加以及品质增加。”上海市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介绍。记者获悉,目前本地大闸蟹养殖面积已达14000亩,其中崇明占8000亩,松江也有2000亩。产量达到1500吨,较去年相比提高了200吨。
图说:专家仔细观察河蟹。
“目前上海本地蟹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均不会低于全国其它地区的大闸蟹。” 王成辉说,“目前是河蟹营养价值最高的时候,是品蟹的好时节。”据悉,由于上海本地蟹产量有限、品质佳,通常是按只卖,一只蟹的均价在60元左右。
河蟹“爬”出金银山
近年来,以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马旭州等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针对我国河蟹产业发展转型需求,将河蟹生态养殖技术对口帮扶到贵州平塘、铜仁、遵义,陕西黄龙等地,通过驻地指导、技术培训、实地观摩现场指导、技术合作等方式,实现 “一水两用、一地多收”,助力当地生态保护和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在贵州平塘县、遵义和铜仁地区,已推广6000多亩。
图说:从蟹的步足基部提取血液,做基因水平方面的检测。
2014年起,成永旭团队对口支援陕西黄龙,积极引导群众养殖大闸蟹,用技术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通过扶持特色产业帮助当地脱贫。三年时间,黄龙的河蟹养殖由2014年的二户16亩,发展到今年的养蟹池塘110个,养殖面积425亩,已辐射全县七个乡镇52户。河蟹养殖已经成为该县的产业特色,打造“西北河蟹第一县”成为其发展目标。
(来源:《新民晚报》,2017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