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元福)在十九大召开之际,上海海洋大学推出特色运动育人主题片《踏浪而行》,将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不断进取、永攀高峰的拼搏精神,转化为助推学校发展的新动力。
激浪青春 划出精彩
2017年7月,上海海洋大学龙舟队组建男、女代表队。两支年轻的队伍代表上海市出征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龙舟项目比赛。在备赛、参赛期间,他们冒着酷暑,顶着压力,克服困难,刻苦训练。在顽强拼搏下,最终为上海代表团斩获一银两铜三枚奖牌。2017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海洋大学龙舟队“上海市群众体育工作优秀集体”称号。
“我曾有过许多梦想,当教师,当公务员,当医生救死扶伤,当我从全运会的领奖台走下来,我告诉自己,我要考警察,成为一名坚守正义的人。”上海海洋大学龙舟队前队长茅嘉俊说。
“如果没有龙舟队的磨练,没有这笔宝贵的经历,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还真不好说。”2017年3月,龙舟队队员黄成裕给父母写信:“龙舟队教会我的,远远不止是划船这么简单。它给我的,永远比强健的身躯和无上的荣耀多得多”。对经历的描述,对未来人生的思考,让所有的人都陷入深思。
在中华龙舟大赛冠军,全运会龙舟赛一银二铜等多项荣誉的背后,龙舟队展现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就在前几日的上海市大学生龙舟锦标赛中,复旦大学龙舟队队员落水,上海海洋大学龙舟队女队员毫不犹豫下水施救,生动地诠释了“同舟共济”的龙舟精神。
龙舟队还有许多“身怀绝技”的“明星”队员:斩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实践赛金奖的吴泽建,救过落水儿童的罗晓韵,还有加入职业龙舟队继续“挥桨”的何梓宇、柳旷……获得各类奖学金的“学霸”队员更是不计其数。
体育育人 成效显著
“我们把龙舟当成一门育人课程。每届队员在龙舟队里受到的感悟和启发,远远超过了体育运动的本身,并已内化为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龙舟比赛中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能让学生受益一生。”上海海洋大学体育部直属党支部书记叶鸣说,“一个人再出色再优秀,也无法带动整条船,唯有十支桨一同驱使,依照同一个节奏,发力拉水,才能让静默的龙升腾活跃起来。”
作为一所以海洋、水产、食品为学科特色的百年高校,上海海洋大学在创校之初,就十分重视以赛艇、游泳为主要技能的水上运动项目。学校的特色水上运动,伴随着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不断丰富与提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迎来一个辉煌时期。
学校的男女赛艇队一直保持上海市冠亚军的地位,男子四人单桨曾取得奥运会记录的佳绩。水上运动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1967届加工系张发强,曾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奥委会副主席;1955届渔捞科陈士麟曾担任国家赛艇队总教练;1957届海洋捕捞校友冯思学、1963届工业捕鱼校友李伟成担任中国第一艘远洋渔船“开创号”船长;1964届工业捕鱼校友周应祺是原上海水产大学的校长。他们有的成为了著名学者,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了国家功勋教练员,都充分体现了上海海洋大学特色体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育人成才中的显著作用。
百余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始终秉承 “渔界所至,海权所在”的创校使命,始终践行 “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的办学传统,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彰显了一所百年学府的办学使命和家国情怀。
砥砺奋进 继续前行
现今,站在一流特色学科建设的新起点上,上海海洋大学不断推进与特色学科协同、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海洋特色体育教育。坚持“水上为主、水陆并举”的发展思路,学校投资数千万,建设了近5000平方的水上运动基地。通过与上海水上运动中心、滴水湖水上运动俱乐部等合作,形成了陆上基地和水上运动,相匹配的训练平台。
体育的本质是“以体育人”。上海海洋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多元文化理解力的人才。学校将不断推进,陆上基地和水上运动相匹配的,训练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特色运动育人平台的运行体制和机制。努力把海洋特色运动育人平台,建设成学校融合开放与机制创新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学生体教结合、德育教育的试验区;打造提升学校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先行区。
“龙舟运动的崛起,是学校对传统水上运动项目的重要拓展与创新。一流的大学,应当有一流的体育。一流的体育教育和一流的体育文化,是认识一流大学的重要窗口。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使学校体育育人工作,能在海洋特色运动平台的建设中,实现新的突破。”上海海洋大学体育部主任孔庆涛表示。
(来源:《新民晚报·大学城》,2017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