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见习记者 郜阳)昨天上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国内首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缓缓停靠在上海芦潮港。从2015年10月28日在天津正式开工,到今年3月3日成功下水,再到昨天交付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在过完两周岁生日后将正式投入使用。
“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平台
1916年上海海洋大学曾建有第一艘实习船“淞航”号,后在抗战中毁于日军炮火。100年后,上海海洋大学将国内首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再次命名“淞航”,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成的“淞航”号总吨位3166吨,最大排水量3271.4立方米;船舶总长85米,垂线间长81米,型宽14.96米,型深8.71米,吃水4.95米;最大航速15节,巡航速度12节;续航能力1万海里,自持力60天,定员59人。“‘淞航’号是国内首艘采用直叶舵桨推进器的船只,将更灵活、效率更高。”船长刘志良表示。
图说:“淞航”号由上海海洋大学自主管理。
为更好利用这艘调查船,上海海洋大学成立了船舶运行管理领导小组,并成立了“淞航”号船时协调委员会,统筹“淞航”号的运行组织管理,同时组建船舶管理中心具体负责船舶的日常管理,组建了26人的船员队伍,并专门配备了7名实验技术人员,全面负责渔业资源调查综合实验室的运行管理与科考设备的日常管理、使用。
建成后的“淞航”号将对培养高级应用型远洋渔业人才的长效机制发挥作用,成为培养海洋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基地和平台,也将进一步提升涉海专业人才质量和科研水平。
实力助阵“海洋强国”
远洋渔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产业。我国远洋渔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远洋渔业国家,但我国远洋的捕捞产量仅占全球捕捞产量的1.3%。2015年3月,中国远洋渔业提出了“推动我国从远洋渔业大国迈向远洋渔业强国”的目标。“淞航”号的建成和使用,将增强我国对远洋渔业资源的掌控能力,提升我国远洋渔业的竞争力。
图说:“淞航”号上的捕捞设备
“淞航”号将以开展远洋渔业资源公益性调查为主要目标。“淞航”号的主要航行海域将在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秘鲁外海)和西南大西洋(阿根廷外海)等海域,按无限航区设计。主要承担金枪鱼、鱿鱼、竹筴鱼及南极磷虾等重要远洋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国家远洋渔业资源和新渔场开发;远洋捕捞中底拖网、变水层拖网、金枪鱼延绳钓、灯光鱿鱼钓等新作业方式的研究以及大洋环境的观测和遥感数据接收工作。“‘淞航’号上载有水底机器人,可以潜到水下600米查看渔场环境。加装机械臂后,能直接水下作业。”“淞航”号三副兼实验室主管张明星介绍。
图说:“淞航号”操作主要就靠这两个手柄。
开展远洋渔业资源调查是实现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和获得我国手机买足球的app公海海洋权益的必要举措。“淞航”号在开发海洋渔业资源的同时,还承担着科学研究和资源调查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填补我国在远洋渔业资源调查手段上的空白。
据悉,抵沪后的“淞航”号经过简短的休整,将于11月中旬完成渔捞系统与科考设备的验收试航。
(来源:《新民晚报》,2017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