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 联手保护好江中“大熊猫”,使之成为上海永久“市民”
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长江口崇明西部东风西沙水域常年可发现江豚踪影,根据江豚的生活习性,推测该水域活动的江豚属于长江亚种。这是崇明岛西部水域近年来新发现的江豚种群。
长江口发现江豚新种群
该研究室主任唐文乔教授向记者透露,他们在前期调查发现,江豚中的长江亚种本来只栖息在长江中下游及其大型通江湖泊,而它的近亲——俗称的海江豚(东亚亚种)则生活在我国的东海、黄海和渤海。以前认为长江口出现的都是海江豚,但科研团队连续5年的考察,发现海江豚一般不会到上海长江大桥西侧的淡水水域活动,长江亚种也不会越过大桥的东侧水域栖息。
“由于春末到夏季是长江口的渔汛期,江豚的饵料鱼类丰富,能容纳较多的江豚种群。因而,在春末夏季,我们经常可以在长江口外侧看到海江豚出现。”唐文乔说。
据报道,长江亚种是江豚属中最濒危的一个地理种群。随着白暨豚在2007年8月8日被宣布功能性灭绝,江豚已成为长江目前唯一能见的鲸类物种,并且全部种群的数量加起来不足1000头。“令人欣喜的是,最近在崇明岛西侧水域发现的长江亚种群体数量约30头,这对处于极度濒危中的江豚保护是一个好消息。”唐文乔兴奋地说。
江豚被“挤” 生存空间变窄
唐文乔说,长江江豚喜欢生活在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湖泊,以及有弯道、分汊和江心洲滩分布的河段,栖息地水质要求较高。但长江口航运繁忙,水体较深的地方大多被辟为航道。在长江口南岸一带,码头林立,常年装卸作业繁忙,江豚已很难适应,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而在长江口南北区域,沿岸滩涂广阔,河床平坦;退潮时,大片河床裸露。因此,很大一部分水域也已不适合江豚栖息。
上海海洋大学在长江口水域的江豚种群调查报告表明,崇明岛周边环境良好,生境正在改善,在东风西沙水域更为僻静,人为干扰较少,不仅常年可见江豚出没,种群数量也较为稳定。
呼吁:建立江豚监护重点区域
唐文乔介绍:“我们的资料补充了长江口江豚种群的分布信息,发现崇明东风西沙水域是长江江豚活动的一个热点水域。”
为了保护濒危江豚,他已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能将这片水域作为巡视执法的重点区域,全年禁止渔业捕捞;采取一系列措施,并指派或聘请专人监护该水域的江豚活动状况,定期监测该水域江豚种群数量变动状况,进一步考察该水域的生态环境和饵料生物状况。
“能够将该水域作为江豚监护的重点区域,甚至建立江豚的自然保护区,这对长江江豚的保护将是一件大好事。”唐文乔说。
行动:留住江中“大熊猫”
江豚的吻部短圆,看起来像一直在微笑,和大熊猫一样憨态可掬。为了增加市民对江豚保护知识的了解,提高沿江渔民的江豚救护技能,形成江豚救助的立体网络体系,研究室从2012年就开始在长江河口区开展了江豚保护宣讲活动。
他们在上海科技馆、上海河口科技馆、上海市育民中学等地进行科普宣讲;通过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并面对面向渔民和生活在长江沿岸群众的江豚救护技巧传授等,使受伤或被困江豚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救助。经过几年的宣讲,已构筑起一支由专业渔民、岸线保洁员、沿江村民和广大市民等组成的一线信息网络,共同关注着长江口江豚动态。
对于唐文乔等人提出的保护建议,渔政监督管理部门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对该水域加以注意,加大监测和管理力度;并适时进行专题座谈研讨,推进相关管理制度措施的完善。
(来源:《上海科技报》,2017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