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娜)“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是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地位后,中国第一次参加由联合国召开的会议,从1973年12月3日到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字,整整持续了9年的时间。”在上海海洋大学“大国海洋”系列课程的课堂上,上海海洋大学老校长乐美龙开讲。
据了解,上海海洋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汇集优秀师资,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对接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要求,围绕海洋关键词做文章,整合资源,精心设计,推出“中国系列”之“大国海洋”课程,培养学生海洋意识,支撑海洋强国建设,体现百年高校的使命与担当。今天,“大国海洋”开讲,校党委书记吴嘉敏致开讲辞。
在前期调研中,上海海洋大学发现,学生对国家海洋事业的理解常常是知识对知识,仅限于理性的认知,而缺乏深切的理解和感知,虽对南海、东海等关系国家利益的热点问题比较关注,但对于怎么助力中国从海洋大国成为海洋强国,还缺乏深层次的认识,责任感、使命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据悉,“大国海洋”的课程内容包括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社会、海洋生态等五大板块。围绕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开设有海洋政治——海洋权益板块,蕴含和突出各自领域的价值引领,让学生感悟和体会到爱国主义、法治观念、历史使命、文化自信、社会担当、科学观念、拼搏精神。
“大国海洋”的授课师资队伍可谓实力大拼盘。中国海洋法学界权威、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科学事务首席科学家、南极科考专家,学校在海洋领域不同方向学有专攻的“大拿”都站在了“大国海洋”的课堂上。
(来源:《劳动报》,2017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