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买足球的app

图片

上海教育新闻网:追思海大教授王武:江河湖海上的育人课堂

发布日期:2017-03-27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509设置

他离世时,始终找不出一张能够印制的单人正面照,学生只能从他参加的一次科技入户服务活动中的塘边合影里摘选放大而成。身穿印着上海海洋大学校徽的白色T恤,脸上洋溢着信心与丰收的笑容,这是他留给莘莘学子的最后印象。在弥留之际,他曾说:“回顾我这一生,我感到我不是一个好丈夫,更不是一个好父亲,但我是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称职的水产科技人员。”

3月25日,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的王武教授追思会上,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吴嘉敏说:“他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用高尚的人格和‘能说会干’的实际成绩生动地诠释了‘立德树人’”。

回忆起当年这位优秀的水产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王武,无论是他的学生还是同仁,都一致认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水产专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者、承载者、示范者。

他教学生主动“谈恋爱”

在王武曾经的学生、现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的毕永红眼里,王武培养学生是“粗中有细,细中有粗”。

1998年,当时能够用DOS操作系统进行简单文档编辑已是走在前端。那时王武却能熟练地向学生讲解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他对新事物新方法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精神比年轻人还强。尤其是他在幻灯片制作上颇有心得,字体、字号、颜色搭配、整体格局等细节,讲起来头头是道。王武在具体事情上的心细如发,科研工作中的观察入微,让学生受益终生。

但王武又是“粗线条”的。他一开始只给学生们一个大研究方向。除了偶尔聊聊进展,基本不再过问具体研究过程与细节。事必躬亲、搀扶指导并不是他的育人风格,但他要求学生“要主动和鱼虾蟹谈恋爱”。

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生王昂,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情景。“王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教我们和鱼虾蟹谈‘恋爱’”。

激情澎湃的“恋爱”课后,学生渐渐对专业有了感情,也变得能干了,有主见了。他们对上海的药品试剂市场、水产品市场、花鸟鱼虫市场熟悉了;更重要的是,王武让他们接触了很多大同行小同行,更了解水产行情,谈起专业问题更有底气了。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接触社会的做法彰显了王武的良苦用心和大智慧。

在王武注重细节、宽松有度的教育引导下,学生们在养殖场、育苗场大展拳脚,自信心满满。除了他丰富多彩的课堂、热情洋溢的演讲以外,这种将教育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无声地滋养和哺育学子成长。

启发式教学助力学生成长

水产养殖曾推行过一种“农工商联合”的综合一体化生产模式。这种养殖模式带来一个问题:中上层消耗了过多的氧气导致底层氧气“负债累累”,如何解决底层缺氧问题成为了燃眉之急。王武教授由此建立起了“氧盈、氧债”理论,至今仍是养殖水环境控制的理论基础。

但一味地讲解“氧债”的专业技术非常枯燥,王武先是鼓励学生从哲学的角度考虑氧债形成的原理,随即又引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学生们都大为惊叹,一个简单的养殖理论,没有想到蕴藏了许多哲学、经济学原理。一些同学还由此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育人课堂搬到了江河湖海

据王武的学生、现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陈鹏回忆,1997年春天,正是乍暖还寒之际,他们一群年轻的学生跟着王武在孙桥养殖场做河蟹的人工繁殖实验,为了迎接蟹苗宝宝的来临,20多个水泥池,要在一天内配置好育苗盐水,从第一天拂晓接到送盐卤的车,到迎来第二个清晨的东方鱼肚渐白。彼时王武已50多岁,却和一群小伙子们一起刷池子、接水管、抬盐卤、配海水,饿了池边啃几口面包,渴了站着喝几口冰水,每每学生休息时,他却还坚持着,在一个一个水泥池间爬上爬下,挨个检查学生布置的充气石,看连接得是否牢靠,以防育苗期间脱落造成水体缺氧。当奋战24个小时一切完工时,王武才面露疲惫,蹒跚、吃力地爬下高出地面近2米的育苗池。

在青浦做人工繁殖时,王武在闷热潮湿的环境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挤卵、受精、布卵……他教学生要注意发育程度、受精情况、布卵密度、水温、溶解氧、孵化时间等等,事无巨细,严谨认真。他在科研工作中的观察入微,不仅让学生折服,更让他们受益终身。

王武的力学笃行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和学生纷纷行动起来。由上海海洋大学组成的教授、博士服务团,深入苏皖等地农村答疑解惑,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农民的池塘。

“王老师把服务养殖户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的热情感染了我们,各地的渔村是我们最好的课堂。”王武的学生、上海海洋大学马旭洲教授说。

朴实无华 服务育人

从南方的广西到北方的黑龙江五大连池,从东部的浙江舟山至西部的宁夏,他的行李永远只有那几件:一台电脑、印着海大Logo的T恤和灰色西装。在池塘边询问、海上鱼排区观察、稻田旁调查、教室里上课等,到处都留下过他朴实无华的身影。

辽宁省盘山县河蟹技术研究所于永清说,2005年3月初,王武老师到盘山经过深入现场、走访农户、调查市场之后,针对盘山河蟹产业目前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提出了“大养蟹要养成蟹、养成蟹要养大蟹”的产业发展思路。为了科技入户工程尽早实现“富农户、促产业、保质量、护生态”的目标,他亲自选定指导员、示范户作为稻蟹种养的标杆示范户,大胆尝试把他的技术一竿子插到底,将一些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教给示范户,并承诺“按着我的方法去做,你不要怕,挣着钱都是你的,要是赔了全算我的。”

经过三年的跟踪指导,2007年示范户张华库取得了水稻产量、河蟹养成规格、河蟹产量超过10%的同步增长。王武的“稻蟹种养盘山新技术模式”在北方稻田区域推广。

作为农业部科技入户首席专家,王武主持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累计实施73个渔业示范县(区),增效54亿元,平均每县节本增效7400万元,比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增效2500万元的平均数高出近2倍。他发起全国河蟹大赛,“为市民找好蟹、为养蟹人找市场”,在全国享有极大的影响力。

“上课的地点不限于三尺讲堂,更在江河湖海;上课的方式不限于谆谆教导,更在躬耕不辍”,这正是王武教授一生践行的育人思想。

【相关链接】

3月25日上午,上海海洋大学召开王武教授追思会。全国水产推广总站、地方代表、企业代表、同事代表、学校各职能部门代表、学生代表及王武家属、生前好友等参加追思会。

当日,王武家属将王武生前获得的荣誉证书、奖章赠予校档案馆。设立20万元王武学业奖学金。

王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科的带头人。曾荣获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个人、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菜篮子十佳科技功臣、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荣获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先进科技入员;2006年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2007年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2007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2008年荣获首届全国兴渔富民十大新闻人物;2009年荣获农业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2010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光荣称号。2016年2月因病去世。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2017年3月26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