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时,“淞航”号仅作为学生的实习船,此后在“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华军炸毁。
(作者 黄杨子 蔡霞)今天,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在天津下水,标志着国内最先进、吨位最大的渔业资源调查船主体工程胜利完工。下水后,“淞航”号将进入设备安装调试与内部装修阶段,以优良的船舶性能和强大的科考功能服务大洋调查科考。
“淞航”号配备世界最先进的渔捞设备
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由国家农业部与上海市出资建造,船名取用上海海洋大学100年之前拥有的“淞航”号实习船。当时,“淞航”号仅作为学生的实习船,此后在“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华军炸毁。为铭记历史、传承海洋文化,上海海洋大学决定把这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命名为“淞航”号。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了解到,“淞航”号配备目前世界先进的渔捞设备,总值达8000万元。其中,科考系统设备及实验室支持拖网、金枪鱼延绳钓、灯光鱿鱼钓等3种以上的渔业作业方式,可适应不同渔业资源生物学特性的调查,为开展不同渔具渔法研究提供基础保障。
“淞航”号的26个分段构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域,涉及发电机组、直叶浆推进系统、捕捞作业区域、科考实验室、驾驶室、船员住舱、餐厅等一系列相应功能的区域。它同时配备多台目前最先进的科考仪器设备,可进行水文、底栖生物、浮游生物、海洋气象、海洋大气监测等调查取样。
“淞航”号是上海市高校建造的第一艘海洋综合调查科考船,交付后将作为上海市高校的海洋科研平台,为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海洋调查科考项目服务。
从人孔爬进舱底检查焊接有工匠精神
2013年5月14日,“淞航”号调查船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从此,船舶建造经历了近4个春夏秋冬,但严寒、酷暑都未曾影响过打造国家精品调查船的决心。上海海洋大学校长程裕东表示,“淞航”号从立项到出坞,与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领导的关心,与上海市发改委、市农委、市建委与市教委的全力支持密不可分,它的建成将为学校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特色大学提供重要的科学研究平台。
作为一艘集远洋渔业资源调查和海洋科考于一身的综合调查科考首制船,设计单位和船厂都面临很多新的设计和建造难题。中船重工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海洋大学现场监造小组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对每一条焊缝都不放过,特别是102分段船体与甲板部分合拢后,从人孔爬进舱底检查焊接质量等更加困难,但工作人员们从未放弃过细微的检查。
2015年10月,“淞航”号开工仪式上,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领导曾满怀激情地说:“上海海大,决心大、韧劲大、干劲大,一定会继续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淞航’号发挥最大的作用;一定会驾驶‘淞航’号乘风破浪,科考全球,调遍七大洲、查遍四大洋,为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再铸辉煌,谱写新的篇章。”
我国远洋渔业将迎来新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不断提高,相关专业人才及高层次管理人才缺口巨大。为此,建成的“淞航”号将提供硬件设施保障,对培养高级应用型远洋渔业人才的长效机制发挥作用。
远洋渔业属于资源型战略产业,占地球表面积70.8%的海洋蕴藏着巨大的生物资源,被称为“人类未来的粮仓”。远洋渔业对于拓展我国渔民生产空间、增加渔获、参与全球海洋资源分配等日益凸显着重要意义。“淞航”号的诞生恰逢我国实施海洋战略——由远洋渔业大国向远洋渔业强国目标迈进的机遇期。开发、利用和养护海洋资源,保持远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也是“淞航”号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悉,“淞航”号出坞后,将进入设备安装调试环节,初步计划于7月验收交船,9至10月进行首航。
(来源:上海观察,2017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