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舜胜,1956年生于浙江台州。1978年考入厦门水产学院(现上海海洋大学)。九三学社海洋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从事水产品加工、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感官评定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先后承担各种类型、性质约20门课程的教学工作。1988年评为上海水产大学先进教育工作者;1990年评为上海水产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1年被评为第一届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获2003-2004学年上海水产大学爱普奖教金一等奖;2005学年上海水产大学师德标兵等荣誉。
(记者 吴洁瑾)陈舜胜至今坚持为本科生上课,而且一开就是五六门课。陈舜胜所教授的本、硕、博学生已达上万人,近20年直接指导的硕、博研究生70多人。
长期致力于我国淡水渔业资源加工利用研究,34年始终坚持教学一线,先后承担20门课程……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舜胜是全校学生心中的“最受欢迎导师”之一,学生有心事都爱找他聊天,称看到陈教授心里就踏实。他多年从事水产品加工、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感官评定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为我国水产品加工技术的进步、加工理念的转变和水产行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陈舜胜(左二)为学生讲解课本。
大学就被同学称作“教授”
1956年,陈舜胜出生于浙江台州。高中毕业后,他做过代课教师、当过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陈舜胜在1978年初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厦门水产学院水产品加工工艺专业,这正是海洋大学的前身,由此,他也成为1977年“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大学期间,陈舜胜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被同学呼为“教授”。毕业后,陈舜胜留校任教,做助教兼做教辅。当时学校未招研究生,其他学校也很少招相近专业的研究生,于是他制自修计划,潜心阅读大量的食品专业相关基础理论与实验书籍及最新的中外专业期刊,同时还跟着广播、电视自学日语、英语。流利的日语口译水平甚至超过了当时不少留日的博士。
上世纪80年代,学校与许多高校一样接受世界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用于购买先进设备和培养优秀人才出国留学。虽然日语水平很高,但陈舜胜还是服从安排留在学校查阅日文资料制作标书,以便购买先进设备。
另外,由于”文革“后学校教师青黄不接。在师资严重不足的条件下陈舜胜毅然担任起学院很多主课的授课任务,包括水产品加工、食品分析、食品营养、食品卫生、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感官等。也正是在那个阶段,陈舜胜在授课和参与食品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与技术,在食品领域造诣至深。1982至1996年期间,他逐渐由助教上升为教授并担任研究生导师。
教学研究之余,陈舜胜还喜欢看各类书籍来充实自己。陈舜胜一直对历史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以古为鉴可知替。陈舜胜还收藏了整套的《史记》和《资治通鉴》等多部经典名著。良好的古文基础,让他可以直接阅读这些古诗文。他认为《史记》《资治通鉴》等名著用词极其精练、传神,议论精辟、深刻,文笔优美、大气,如果科技论文能够用这种笔法来写,那么效果不言而喻,论文一定是不刊之论。
长期研究淡水鱼加工利用
上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淡水渔业资源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动物蛋白质新资源,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时我国淡水鱼的流通和加工还存在许多问题。绝大部分淡水鱼以鲜活姿态流通,没有冰藏或冻藏措施,流通区域和贮藏期限非常有限,加工品仅占淡水鱼消费量的1%。因此提高淡水鱼的加工利用技术,对于持续发展淡水渔业,提供优质、方便的动物蛋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5年,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专门前来与海洋大学洽谈合作研究事宜。1996年中国政府农业部与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式签订协议,以“中国水产淡水资源有效利用技术开发”作为政府间的合作项目在上海水产大学实施,陈舜胜作为中方代表专家与日本专家相互交流合作研究。研究项目历经八年,陈舜胜回忆说,该项目在淡水鱼凝胶形成特性、凝胶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凝胶形成能力的改善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
研究发现,中国主要淡水鱼可作冷冻鱼糜的原料加工利用,既可加工成在常温下流通的食品,又可加工成冷冻调理食品进入超市,如此可实现远距离的流通,在-20℃下可保藏两年以上,可开发多样化产品。另外,鱼糜加工可对原料实行批量生产批量处理,使不可食部分(内脏、加工废弃物)得以集中处理,变成再生资源,提高淡水鱼的利用价值,并解决废弃物排放易污染环境的难题。
“我们首先要知道废弃物适合做什么,比如鱼骨的主要成分是骨胶原和钙质, 那我们就把胶原蛋白提取出来,然后把骨头做成食用钙粉,”陈舜胜说,“再比如虾头的综合利用, 大家都知道虾头中有磷脂、蛋白质、虾红素、甲壳素、钙质等多种成分,以前的虾头只利用一次, 只提取蛋白质或甲壳素。现在我们则是按更合理的流程来处理虾头, 比如先把磷脂提取出来, 然后提取蛋白质、甲壳素、虾红素, 在前一步加工时就考虑到下一步的利用点, 一个虾头可以利用得很细。”
从教34年来,从刚毕业从事鱼油鱼粉综合利用研究, 到帮别人顶班带实验、兼做实验室教辅, 中途又做短期的教学管理, 再到解学校之急教授食品理化分析、开设国内最早的食品感官评定课程、担任学术报告日文翻译、主持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一步步走到今天, 陈舜胜把自己比喻为“小医院的全科大夫, 多少会一点但不精通” 。他说自己并没刻意选择, 但是机会来了, 抓住了, 学习了, 丰富了, 到最后发现“学什么都是有用的, 融会贯通后更能得心应手地研究应用” 。
这是陈舜胜的成功之道, 他也一直在将此传达给学生,要其多学习, 要以开放的思维看待一切,要思考、要努力、要用心、要敏感, 要追求卓越但不好高骛远 要认真做人做事,不随波逐流, 以积极的心态把握机遇。
陈舜胜多年来潜心于食品科技的研究与技术开发,科研富有成就,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项目10多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并先后参与多部权威工具书的编写。
“我爱我的每一个学生”
从教34年,陈舜胜至今坚持为本科生上课,而且一开就是五六门课。陈舜胜的学生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教学环节从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到本硕论文指导、大学生创新指导等。他每年都制订计划并亲自带本科生实习,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陈舜胜先后承担了本、硕、博各种类型、性质约20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本、硕、博学生已达上万人,近20年直接指导的硕、博研究生70多人,其中有美国Clemson University(克莱姆森大学)的终身教授,有国内知名企业家——喜之郎集团董事长。
陈舜胜经常挂在嘴上的是: “我爱我的每一个学生,他们的一切在我的眼里都是那么有血有肉,生动而鲜活”,“学生并非学习机器,他们也有思想,有头脑,有智慧,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也需心灵呵护和人格尊重”。
由于陈舜胜自身大量的学科知识储备、成功的研究垂范作用,他在课堂中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知识,并“斩获”大批粉丝,他几乎成为全校研究生最热门的导师,办公室从早到晚学生络绎不绝。
2010年研究生毕业留校的邱伟强说,陈舜胜每天晚上都会在办公室呆到九十点钟,学生有问题随时可去问他。“他对学生治学要求非常严格,对于新研究生的论文,都是逐行修改。我最初写的论文,陈教授会告诉我表格如何规范、文字如何来回反复推敲,甚至细致到了中英文的标点符号。”
“陈教授平时还经常关心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经济资助,关心他们的生活、心事。我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要找他谈心,正好陈教授工作忙,这位同学宁愿陪着他处理完事情,然后又陪着他坐班车回小区,聊完才回学校。这位同学告诉我,觉得看到陈教授心里就很踏实,有心事只愿意跟陈教授聊。”邱伟强说。
2011年,陈舜胜的妻子被检测出肝部有小肿块。2014年初,陈夫人病情恶化,由于肝功能受损引起的造血系统的变化,陈夫人开始出现了供血差等问题,由于医院内血小板不足,万般无奈的陈舜胜找到了学院领导,希望招募捐献志愿者。消息转发后迅速引起学生关注。第二天一早,当学院教师准备带领志愿者们赶往献血中心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大吃一惊,因为要去献血中心的师生足足有48个。这其中更有五名学生自愿担任为献血人员服务的志愿者。在这之中,有教师,有学生,有陈舜胜的学生,也有不是他学院的学生,甚至还有不少已经毕业赶来捐献的学生。回忆此事,陈舜胜说,虽然夫人后来依然不幸故去,但他始终被同学们对他们的这份爱心所深深感动。
(来源:《东方早报》 2016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