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买足球的app

图片

劳动报:以爱育人,阐释现代版《师说》

发布日期:2016-09-07 责任编辑:胡崇仪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325设置

“他是我们学校最热门的导师。”“非常有亲和力,他的办公室里一天到晚学生络绎不绝。”“他从不给学生下‘命令’,而是把我们当朋友一样地交流……”在上海海洋大学,陈舜胜这个名字被许多学生熟知。他是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执教近35年间,教授本、硕、博学生上万人,近20年直接指导的硕、博研究生70多人。传道、授业、解惑是他的职业信条,爱每一个学生则已成了职业习惯。

200多种鱼烂熟于心中、英、日文名随时报出来

1977年恢复高考,彼时被浙江一家化工厂派到上海学技术的陈舜胜也萌生了参加高考的想法。由于平时就喜欢读书,在厂里积累了过硬的专业基础,他顺利通过了几个月后的考试,进入上海海洋大学。

学习水产品加工及贮藏,阅读外文资料必不可少。然而,当时的大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再加上外语方面的师资短缺,学习外语成了一桩难事。于是,陈舜胜开始自学英语和日语:“英语从A、B、C开始学起,每天早、中、晚固定找时间听英语广播,到大学毕业时已经把初级、中级、高级班都听了好几遍。日语方面,正好有一位老师说可以教我们,自己再经常跑到图书馆看日文的杂志,最后已经可以熟练读写、流利会话,也能看专业书了。”

毕业后,陈舜胜留校任教,恰逢1980年代许多高校接受世界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用于购买先进设备和培养优秀人才出国留学。而日语水平不错的陈舜胜却没有去国外留学,而是服从安排,留在学校查阅日文资料制作标书以便购买先进设备。当时,由于本校未招研究生,其他学校也很少招相近专业的研究生,陈舜胜于是自己定计划自修,潜心阅读了大量的食品专业相关基础理论与实验书籍以及最新的中外专业期刊。

在师资严重不足的条件下,陈舜胜还担起了学院很多主课的授课任务,包括水产品加工、食品分析、食品营养、食品卫生、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感官等课程。也正是在那个阶段,陈舜胜在授课和参与食品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与技术。1995年,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特来校洽谈合作研究事宜。1996年中国政府农业部与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式签订协议,以“中国水产淡水资源有效利用技术开发”作为政府间的合作项目在上海水产大学实施,陈舜胜作为中国方面代表专家与日本专家相互交流合作研究。研究项目历经8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研究所得的科技成果现在还在推广。

如今,陈舜胜早已是该专业领域的专家。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绝活”是,200多种常见的鱼类,他随口就可以报出其对应的中、英、日3种语言的名字。不过,对他而言,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的止步。

时刻保持学习状态烹饪美食就像化学实验

执教后,随着学科的发展和专业领域的扩展,陈舜胜的学习压力一点不比读大学时弱。大学时没学过的统计学、分析化学等,要到处找书和资料自己学,国内没有相关著作,就找来日文或英文版看。在陈舜胜看来,让自己时刻保持学习状态,不仅是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为人师表的自我要求。

“当老师以后,我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为学、为人、为师的修养。因为学生是会模仿老师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比如说我希望学生勤奋好学,那我自己就不能懒懒散散。对小事也要注意,比如不在办公室吃零食,不讲低俗的笑话……处处不敢懈怠,怕毁人前途,误人子弟。”

水产品加工是一门应用学科,这些年来,陈舜胜先后承担了本、硕、博各种类型、性质约20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除了课堂上的教学,他还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向公众普及专业知识。为此,他参与建设特色食品加工中试验基地与学生实习基地,长期与校外相关机构合作研究,与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市及各区食品药品监督局广泛联系,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拓宽了水产品加工学科的领域。与此同时,他也常常为公众解答一些“家常”问题:小龙虾里含有重金属吗?到菜场买鱼应该怎么选?做鱼有哪些小窍门?

对陈舜胜来说,自己研究了几十年的专业,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我在家也经常买菜烧菜,最擅长的肯定是做各种鱼。而且我烧菜也讲科学,东方都市,厨房里放着计时器和天平,就像做化学实验一样,比如对时间、水分、油温度的控制,这就涉及到风味变化、不同条件下蛋白质保留的问题。”有时候请学生们到自己家里吃饭,陈舜胜也不忘借机“科普”。就算在面包房看到操作人员在面包出炉前再刷一层糖和油,也能想出一道手机买足球的app“美拉德反应”的考题。

以博爱之心教书育人收获学生浓浓真情

与许多教育工作者一样,陈舜胜最欣赏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的本分。在陈舜胜的从教生涯中,他视之为准绳。作为全校最热门的导师,陈舜胜日常的工作量不可谓不大,而对于教书育人的主业,他视为头等大事。尽管从未做过班主任,但他的学生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教学环节从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到本硕论文指导、大学生创新指导,几乎所有的教学环节他都参与。而且,从30多年前当助教开始一直到现在,陈舜胜每年都制定计划并亲自带本科生实习,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

由于学校远在临港,陈舜胜就要每周日提前到学校,以免耽误周一的工作,随后的5天工作日便住在学校,到周五晚上再坐最后一趟班车回家。每天早上7:30到办公室,一直到晚上10点左右再回到学校附近的公寓,这便是他每天正常的生物钟。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陈舜胜的时间还有相当大比例分给了前来找他讨教、谈心的学生们。今年6月份刚刚本科毕业的学生周洪鑫就是其中一个。

“大四时准备考研,压力非常大,而且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找到了工作,心里也是又着急又迷茫。所以经常找陈老师聊天,因为他对每个学生都很有亲和力,会认真听我们的问题,帮我们分析,不管是学业还是生活上的。”白天太忙,师生间的对话只能放在晚上,于是深夜的校园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最后一趟班车将要开走了,还有学生一边跟陈舜胜谈话一边送他去上车。

有学生家境困难,陈舜胜就每到寒暑假帮忙买回家的火车票;听说哪位同学的亲人生病,他又自己给学生增加生活补贴。陈舜胜深信,教育是爱的事业。“我从教多年很少碰见调皮捣蛋的学生,我爱我的每一个学生,不管男生还是女生,无论优点还是缺点,他们的一切在我的眼里都是那么有血有肉,生动而鲜活!”


(来源:《劳动报》 2016年9月5日)


(宣传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