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县精准脱贫见闻
(记者 孙开远)“这些鱼苗,3个月就能长到一寸长。”在亚东鲑鱼繁育基地,工作人员索朗多布吉指着十几个水槽里密密麻麻、不断蹿动的鲑鱼鱼苗对记者说,“再过两三个月,就能发给亚东群众养殖了。”
面对记者,这个长着娃娃脸的大男孩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毕竟,从去年底到现在,他经历了人生中最多的辛苦,也收获了最大的成就。
谈起索朗多布吉这半年来的人生经历,一定得提一提亚东县正在进行的精准脱贫攻坚战。
1.3万人口的亚东,是日喀则市比较富裕的县。但据统计,全县还有763户、2506名群众没有脱贫,约占总人口的19%。
亚东鲑鱼、帕里牦牛、传统边贸、特色旅游……横跨喜马拉雅南北的亚东,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资源优势。但气候和资源优势要变成产业优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正是亚东县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亚东鲑鱼产业化、规模化之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亚东县坚持做大特色产业,引导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亚东鲑鱼属自治区二级野生水产品保护动物,这种鱼仅生长于亚东县上亚东乡至下亚东乡20公里内,是亚东独有的高原冷水鱼种。由于孵化成功率低、养殖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多年来,仅小规模人工养殖成功。
在保护这一珍贵物种的同时,亚东县提出合理利用的方针,通过扩大亚东鲑鱼养殖规模,提高林区群众收入水平。
据介绍,亚东县投入760余万元,在切玛村旁的多达沟建成了亚东鲑鱼繁育基地。风景秀丽、云雾缭绕的多达沟里,一条小河常年流淌,水质清冽、水流湍急,非常适合亚东鲑鱼生存。
去年5月,亚东县又从本县年轻干部中选拔7人到上海海洋大学,专门学习鲑鱼养殖技术,索朗多布吉就是其中一员。
在上海海洋大学学习了20多天后,这些年轻人回到亚东,与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一起担负起突破亚东鲑鱼苗孵化难关的重任。
缺少设备,便自己动手制作孵化工具;亲鱼太少,他们就在河里找。在亚东最阴冷的1月份,他们泡在冰冷的河水中搞实验。一夜又一夜,他们用光照的方法刺激亲鱼体内卵细胞成熟。
“孵化十几天后,就要用吸管吸走死卵,还不能碰到活卵。”索朗多布吉告诉记者,“亚东鲑鱼只在冬天排卵,鱼卵也只有在亚东天气最冷的时候才能孵化。那时候,我们每天晚上都守在阴冷的鱼池边,冷得受不了,制氧机的声音又吵得人无法睡觉。不过,这些都过去了。”
在此过程中,一些年轻人受不了整天泡在冰冷的水中和天天熬夜工作,选择了离开。只有索朗多布吉与另外一个小伙子坚持了下来。他们与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们一起攻坚克难,成功孵化亚东鲑鱼苗40多万尾。
“孵化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亚东的私人养鱼场也能达到这个标准,但从孵化数量上看,我们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这还得感谢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们。”当记者提出见见这几位专家时,索朗多布吉说:“他们到河的上游测量水温去了,下午才能回来。”
“亚东鲑鱼鱼苗繁育成功后,我们将免费发放给群众饲养。”水声轰鸣的大鱼池旁,亚东县副县长大普琼告诉记者,通过与上海援藏合作,亚东鲑鱼养殖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今年投入了5000余万元资金,分别在下司马镇一道班、唐嘎布、春丕沟、切玛沟、林玛塘修建了养殖基地。
据大普琼介绍,目前,亚东鲑鱼的市场价格为每公斤480元。下一步,亚东县还将在上亚东乡修建亚东鲑鱼深加工基地,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争取打入上海等大城市的高端市场。
“脱贫容易,关键是防止返贫。”大普琼说,“产业支撑是防止返贫最有效的办法。”
作为日喀则市2016年脱贫摘帽县之一,亚东县整合农林牧、旅游、边贸等资源,通过建设“十大产业基地”,带动贫困群众脱贫。除了亚东鲑鱼养殖基地,亚东县还建有帕里牦牛养殖基地、边贸基地、康布温泉休闲疗养基地、特色旅游基地、草业基地等,强有力地支撑起精准脱贫攻坚工作。
4位工作人员正在用网捕捞池中的亲鱼,准备打扫鱼池。几十条肥壮的大鱼在网中跳跃着、翻腾着。一旁观看的人们掏出手机,生怕错过这“年年有鱼”的丰收景象。
(来源:《西藏日报》 2016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