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海洋日宣传活动精彩纷呈
(记者 吕宁 通讯员 胡崇仪)钓鱼岛历史与主权图片展、首届国际深渊高峰论坛、航海实习座谈会、数字海洋博物馆上线、“视觉档案,学在海大”海洋类高校图片展、海洋文化创意作品大赛获奖作品展、青少年“探究美丽海洋珍爱生命摇篮”海洋夏令营系列活动、青少年海洋知识竞赛……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上海海洋大学举办的一系列“海味”十足的活动,深受全校师生及市民的欢迎。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紧紧抓住由传统水产大学向现代海洋大学的转型机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校区联动,深入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提升海洋意识,积极营造关注海洋、热爱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氛围,谱写了一曲和谐的“海洋乐章”。
关注海洋权益:钓鱼岛历史与主权图片展开展
2016年6月8日上午,作为2016年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日主题活动之一,由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宣传教育中心主办,上海海洋大学承办的钓鱼岛历史与主权图片展开展。本次图片展分为“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窃取钓鱼岛”“美日对钓鱼岛私相授受”“钓鱼岛上空的阴霾”和“神圣领土不容侵犯”五个部分,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图片和法律文件,详细展示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我国固有领土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图片展将在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浦东图书馆、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等地巡回展出。
中国海洋法学会副会长、上海海洋大学黄硕琳教授表示,大量历史文献证明,无论从历史还是法理角度来看,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任何对历史的歪曲,都不能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
磨砺拼搏精神:中俄学子联手开展远海训练
在“钓鱼岛展览”的参观现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学生乔扬看过图片展后,十分激动:“我要不是刚随俄罗斯远东国立渔业技术大学‘帕拉达’号出海实习过,对维护祖国的海洋权益也不会有深刻的认识。”
“帕拉达”号是俄罗斯著名的教练帆船,该船长108.6米,宽14米,高度达56.1米,船上共计载有129名俄罗斯船员。每一年,这艘帆船都会环球航行。2012年,上海海洋大学与俄罗斯远东国立渔业技术大学就航海帆船训练签署合作协议,派出首批24名学生参与远航训练。
2016年5月15日~23日,该校2013级24名男生和两名女生在叶旭昌副教授带领下登临“帕拉达”号帆船,开启了为期9天的海上实习。远航归来的座谈会上,海大学子们纷纷谈了自己的远航体会和感受。有着丰富海上经验的叶旭昌对同学们的表现充满了自信:“海上实习条件恶劣,同学们克服了晕船、饮食不适应等困难,全面开展了安全训练、爬桅杆、撑船帆、操舵、瞭望等专业实操训练,发扬了迎难而上、不畏艰辛、认真学习的精神圆满完成了训练内容。”
参与“帕拉达”号航海实习,既是一种国际合作的专业教学活动,大大提升了实习教学的内涵、质量和水平,同时也是一次深入的国际交流活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江卫平表示:“实习过程中,手机买足球的app:师生与来自俄罗斯5所院校的师生同吃、同住、同训练,克服语言障碍,积极沟通、交流,开展全方位的交流学习和文体活动,增进了友谊,提高了国际交流的能力,拓展了国际视野。”
鼓励青少年科技创新:青少年海洋科学研究院发布立项课题
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发展海洋事业希望在少年。每年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的活动中,青少年是少不了的主角。为了发现、跟踪、培养海洋后备人才,2014年,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上海海洋大学牵头成立了上海市青少年海洋科学研究院。研究院旨在探索针对海洋专业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发现、跟踪机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的海洋后备人才,为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摸索经验。同时不断完善大中小德育一体化联动培养的新机制,通过学科、科普、实践一体化建设,推进科普育人、实践育人,创新育人。
研究院通过整合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等上海及临港地区海洋科教资源,发挥海洋教育特色,面向研究院小研究员进行展示和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的辐射。同时,汇聚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资源,邀请知名海洋人物和专业人士,开展面向青少年的海洋知识讲座、报告、沙龙和分享活动。暑期来到,研究院还面向全市中学,尤其是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上海中学(东校)以及浦东地区学校招募学员,开展暑期海洋探究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海洋生物标本采集、制作等,落实体验式教学,发现和培育青少年的海洋兴趣和意识。研究院还充分发挥研究平台作用,开展小研究员课题研究,推出海洋科学、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工程等方向的相关课题,激励学生自主命题,开展小研究员课题研究。成立专家导师团和研究生助教团,为学员的课题实践提供专家辅导。
2016年6月8日,青少年海洋科学研究院的新一轮课题经过评审隆重发布,来自全市的十多个青少年研究团队领取了课题立项证书。同日,青少年海洋知识竞赛正式启动。青少年“探究美丽海洋珍爱生命摇篮”海洋夏令营也将拉开帷幕。
随着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院还成立了青少年海洋科学研究院理事会和专家顾问团,按照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海洋工程、海洋信息、海洋遥感、海洋药物、海洋经济、文化等方向聘请专家顾问团,做好专家储备。
传播海洋知识:数字海洋科普馆开启新模式
轻触鼠标,点击进入上海海洋大学数字海洋博物馆网站,随着一幅幅精美的水生生物图片,一个神秘的海洋世界瞬间展现眼前,作为2016年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日主题宣传活动之一,历时一年打造的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数字化馆网站顺利上线。依托学校的海洋学科优势,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实体博物馆搬到网上,借助音频讲解、立体展现等多种形式,打造“永不闭馆”的博物馆,这是上海海洋大学在海洋科普上推出的最新尝试。
该馆负责人江菊美介绍,数字化馆网站主要采用了WebGL技术,包括实体馆游览、3D展馆和科普园地三部分。其中实体馆游览主要分为鲸馆、水生生物科技馆、校史馆和三史馆。3D展品分为3D精品和3D漫游两部分,3D精品又分为鱼类、哺乳类、贝类、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在3D精品部分,只要点击某一个展品,可以实现360度全景观看,随着鼠标的拖动,还可以实现展品的放大缩小以及旋转。”江菊美特别强调。3D漫游是此网站的亮点之处,点击进去后,可以在展馆里随意漫游。科普园地分为微课程、科普教育片、科普杂志和在线学习。
弘扬海洋文化:各地海洋类高校齐亮相
上海海洋大学始终致力于海洋精神的弘扬和海洋文化的传承,“美丽的海洋”“海洋强国梦”“三沙,我可爱的家”“海洋人物面对面”……每年的海洋日活动文化部分的内容都必不可少。
2016年,上海海洋大学发起了海洋高校校园摄影作品展,共收到来自海峡两岸11所高校的127张图片档案和摄影作品。其中,有3所台湾海洋高校参加。6月7日下午,作为本次海洋日活动的重要内容,“视觉档案·学在海大——海洋高校校园青春印记摄影展”在上海海洋大学拉开帷幕。“视觉档案”中的校园青春影像,激发出年轻人投身海洋事业的梦想,“学在海大”激励海洋高等教育事业续写新的华章。一张张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照片,展现着海洋高校学子勤奋好学、志行八方的青春风采,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海洋高等教育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发展史,以及中国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精神如百川归海,成为海洋高等教育和海洋精神的一部分,共同铸就海洋高等教育和海洋事业的辉煌。
汇聚海洋名家:首届国际深渊高峰论坛举行
2013年,上海海洋大学成立国内高校首个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的首个使命就是研制一个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包括一条专用的科考母船,3台全海深着陆器,1台全海深复合型无人潜水器,1台全海深3人作业型的载人潜水器。2015年10月,首个万米级着陆器和首台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完成了4000米级的南海试验。排水量为4800吨级的“张謇”号科考母船已于2016年3月24日正式下水。
2016年6月8日,“首届国际深渊高端论坛——暨深渊区探索的机遇与挑战峰会”召开,旨在共同交流和宣传深渊科学和技术的最新科技进展。论坛邀请著名的深渊科学和技术专家,国外13位,国内13位,其中7位国际专家和7位国内专家受邀作大会报告。组委会向我国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广发邀请,共计超过200人参会。论坛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深渊科学专家交流深渊科学和技术的最新科技进展,参会的国际顶级专家了解了中国近几年来在走进深海大洋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这将对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和上海的“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来源:《中国海洋报》 2016年6月17日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