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卢连明)3月25日,是金山区枫泾镇的小龙虾开捕日,在上海开太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生态农场小龙虾养殖大棚内,副区长许复新兴致勃勃地从虾塘拉起了长长的虾笼网,见到网中活蹦乱跳的小龙虾,更是让老许兴奋不已。虾塘边上,有一口锅灶,当场煮起小龙虾,游客们品尝后都说这种小龙虾好吃,味道纯正鲜美。走进虾棚,一股热气迎面扑来。“钓到了,钓到了!”有位游客高兴地叫喊起来。
许多慕名而来的垂钓爱好者都觉得好奇,在小龙虾还没有大量上市的时候,这里的虾塘中怎么已有这么大的小龙虾?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开太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文辉说:“这是采用双棚双膜大棚技术试养小龙虾的结果,这片大棚共有60亩,亩产量可达800至1000斤,比露天虾塘亩产可增加2至3倍,并可做到一年四季有小龙虾供应市场。”据介绍,这种养殖模式在本市尚属首例。
早在2013年,枫泾镇就与上海开太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改变了传统的养殖模式,将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融合为一个生态系统,就是采用循环水进行“虾稻共作”养殖。池塘中,以栽培水生植物为基础,在冬春两季种植水草,到夏、秋两季栽插水稻,在“水底森林”、“水中森林”中饲养小龙虾、罗氏沼虾、河蟹等优质水产品,利用水生植物脱氮、脱磷,为水生动物创造干净、健康的生活环境。水生动物的粪便和残饵又是水稻、水草生长的良好肥料,通过“草虾共生”和“稻虾共生”后,种养池塘的水质清澈,环境良好,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仅生产出优质水产品,而且还生产出虾田生态大米。此外,喂养小龙虾的都是煮熟的紫薯、玉米、小鱼、黑芝麻等天然饵料以及高蛋白的鱼虫,这也是开太公司养殖小龙虾的又一特点。熟食喂养降低了小龙虾体内病虫害发病率,高蛋白的鱼虫更是最直接的营养供给。因此清水小龙虾生长快、个头大、蛋白质含量极高,肉质香甜、鲜嫩、紧实,壳薄肉多,出肉率可达60%。
在提高小龙虾品质的同时,上海开太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入技术力量,努力克服小龙虾生长受季节影响的障碍,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采用双棚双膜+种养结合新技术,建造温室大棚,使棚内温度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保持在10℃左右,且富有极高的含氧量,就像天然氧吧。这种模式依靠能源自循环形成,让整个产业链得到延伸,使上海人不仅能够一年四季都吃到清水小龙虾,还可以体验钓虾乐趣。
据开太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农场利用这种技术,不但开创了小龙虾、罗氏沼虾养殖新模式,还将热带地区的水果成功移植到上海。今年,开太鱼文化公司将生态农场打造成旅游休闲农业一体化农庄,在这里不仅有鱼虾蟹各种生态水产品,还从世界各地引进极具观赏和食用价值的珍稀果蔬。
(来源:《东方城乡报》 2016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