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买足球的app

图片

浦东时报:探究深海的“种子”在浦东“萌芽”

发布日期:2016-03-30 责任编辑:胡崇仪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62设置

万米级深潜器专用科考母船“张謇”号昨日下水 6月停泊临港


(见习记者 须双双 浙江报道)“张謇”号是我国第一艘完全由民资建造的科学考察调查船,也是国内第一条多功能的科考母船,除了用于海洋科考以外,还可以用于深海救援打捞、海洋工程设备安装、水下考古和电影拍摄、深海探险与观光等。“张謇”号船长97米,船宽17.8米,设计排水量4800吨,续航力1.5万海里,载员60人,自持能力60天,未来将配备1.1万米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以及常规科考船的作业支撑系统。

伴随着“张謇”号的下水,位于浦东临港的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内一片欢腾,这意味着以崔维成教授领衔研制的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彩虹鱼”,有望在3年后驶向马里亚纳海沟,深潜至1.1万米,探寻人类未知的海洋资源。

浦东新区科委主任唐石青表示,深渊科学与技术在上海海洋大学的研发,就像在浦东种下了一颗探究深海技术、开发海洋资源的“种子”。这对于浦东未来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和海洋经济,乃至促进中国深海资源研究,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3年,上海海洋大学引进原“蛟龙”号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教授,成立了国内首个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正式发起研制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挑战深渊极限的项目。随后,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由前者负责3个全海深着陆器、1台复合型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和1台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彩虹鱼”公司则负责母船的配备和深渊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按计划,2019年,“张謇”号将载着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冲击1.1万米马里亚纳海沟的极限挑战。届时,以“彩虹鱼”载人和无人潜水器为核心的作业平台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海深的“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可以为中外海洋科学家持续、系统地开展深渊科学研究搭建一个公共平台,可对全球26条6500米深度以下的深渊海沟,进行系统性科学普查,获取珍贵样本,建立深渊生物DNA数据库等。

“‘彩虹鱼’挑战深渊极限,既是在海洋科学技术上攀登高峰,更是在体制机制上的突破。”崔维成说,“母船真正实现了与潜水器研制的同步。”这也正是他当时选择以“民间资金+国家支持”新模式推动“彩虹鱼”挑战深渊极限项目的初衷。

目前,在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里,已有一些年轻的教师和研究生参与项目的基础攻关与研究。崔维成表示,中心将致力于培养专业人才。“我希望在未来的5至8年内,把上海海洋大学的深渊科学研究变成一个国内一流的学科,把上海海洋大学的深渊科学研究中心打造成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在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做出成绩。”

据悉,6月8日起,“张謇”号将停泊在浦东芦潮港码头,届时,崔维成将发起首届国际深渊高峰论坛,邀请全球200多名科学家和专家学者前来登船参观。彼时恰逢临港海洋月活动,“张謇”号还将设公众开放日,邀请市民登船,普及海洋文化。

此外,今年7月,“张謇”号将载中、美、英等国科学家从上海港开启首航之旅,沿“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展科考活动。12月,崔维成将乘坐“张謇”号,带着万米级无人深潜器和着陆器一起,前往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水域海试。

早在2011年12月,我国首个国家级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浦东落地,标志着浦东正式进入科技兴海先行先试的试点行列。“上海大部分海岸线在浦东,因此,这几年,浦东也把开发海洋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唐石青说,海洋资源大部分在人类未知的海洋深处,因此,深海探测蕴含巨大的商机。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浦东有幸承担重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向广阔的深海世界发起探索。


(来源:《浦东时报》  2016年3月25日)


(宣传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