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婷婷)稻田养殖模式符合共生、适生原理得多少分,技术先进性得多少分,直接效益得多少分……上周六,在上海海洋大学临港校区的会议室里,一边,上海海洋大学和浙江大学的专家们正认真听取农户介绍,并慎重地一一打分;另一边,电饭煲已经“封”不住稻米的喷香,食品专家们正在对一碗碗白米饭进行品鉴。
为了检阅我国稻田养殖的成效,鼓励这些生态农业企业在未来仍有积极性继续采用这种生态健康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更安全的农产品,上海海洋大学举办了2015年度长三角地区稻田(水产)养殖技术交流研讨会暨优质农(水)产品评比与展示活动。
食品安全为先
近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水产养殖业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餐桌。然而,由于我国农业生产长期追求数量型增长,过度施用农药、化肥,不但导致土壤退化严重,更使我国农产品食用安全隐患突出。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从而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使农业走出困境,发展生态、立体和循环农业,正成为大家的共识。
据介绍,为了改变我国传统农业存在的上述困境,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们和科技人员一道,致力于将水产养殖与传统水稻种植业的有机整合。通过不懈努力,采用了新型的生态种养稻田立体农业生产技术,从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入手,源头控制、循环利用,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学校科研人员的带动下,全国各地有远见的农业企业,及时大胆地试验、勇于创新,开创了一些独特的种养立体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在活动现场,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是“食品安全”。来自崇明县的上海沐雨生态公司采取渔稻共生的养殖技术已有11年。“这好比小龙虾住上了花园洋房。”公司总经理沈竑告诉记者,“我给公司的产品取名‘禾偕’,就是取水稻与水产品和谐共生之意。在种养结合生态模式中,甲鱼、草龟、龙虾等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充分的肥料;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又为水产增补了氧气。稻虾共生的生态意义在于确保食品安全。小龙虾是农药的指示生物,一旦水稻里喷洒农药,小龙虾就会丧失繁殖能力,因此稻虾共生模式产出的水稻品质可以得到安全保证。而且有小龙虾作为补充,经济效益也不错。”
搭建互利桥梁
浙江海宁的盛旭水产养殖公司是由一名80后“海归”创办的。他选种植株高1.2米—1.5米以上的水稻新品种,30%的水稻被种植在池塘底部、护坡上,40%—60%则种在池塘中间垒高的平台上,这样能充分发挥共生优势,实现池塘内物质能量的最佳循环和利用。
会后,从长三角各地区赶来参赛的单位纷纷表示,这种形式的活动为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互利共赢的桥梁。“平时,我们埋头搞自己的养殖,最多就是和附近的农户交流一下,这次难得有机会与那么多同行交流,来到这里真的很有收获。”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养殖系主任刘其根告诉记者,举办此次活动,是为了推动技术进步,同时也帮助这些有远见的农业企业更好地总结经验、交流技术,展示其技术成果,并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鉴赏优质农产品的机会。展示活动也对这些在生态种养模式下的农产品开展专业的安全把关和评选。优选出一批能让百姓放心的安全生态农业生产“红名单”企业,同时为长三角地区百姓提供品鉴和选购真正优质安全农(水)产品的机会。
(来源:《上海科技报》2015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