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买足球的app

图片

新闻晚报:“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讲述梦想 让中国人潜入马里亚纳海沟

发布日期:2013-11-11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78设置

(记者:俞陶然)1960年,美国人唐·华尔什和加科斯·毕卡第乘坐“曲斯特”号潜入最大深度在11000米左右的马里亚纳海沟,成为到达地球最深处的首批探险家。 2012年,美国导演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战者”号重返马里亚纳海沟。如今,一位上海科学家梦想让中国人潜入马里亚纳海沟,开展深渊科学研究。他就是“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崔维成。在上周末举行的东方科技论坛上,崔教授向与会者讲述了他的科学梦。

潜入深渊有望预报地震

崔维成曾担任中船重工702所所长,作为“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他在这艘载人潜水器的项目研发上立下了功勋。也正是在研发“蛟龙号”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海洋科技的前沿领域——深渊科学。

据崔教授介绍,“蛟龙号”项目让他结识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丁抗。丁教授告诉崔维成,深渊科学是一门研究6000米至11000米深度的海洋学科。科学家已发现,6000米深度是海洋中的一条分界线,6000米以下的海洋生物与这条分界线以上的生物截然不同,在生态环境和地质地貌上,6000米也划分出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据统计,全球有37条海沟的深度处于 “深渊”范围,其面积总和相当于美国的本土面积。

“对于这么大的区域,人类目前还知之甚少。 ”崔维成说,深渊科学涵盖了深渊生态学、深渊生物学和深渊地质学,研究这门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在生态学领域,只有6000米以下的海洋生态与6000米以上的生态相结合,才能构建完整的生态模型,从而科学地评估海洋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我国在开采南海海域的油气、可燃冰前,就应建立包括“深渊”在内的生态模型。在地质学领域,海沟往往是两个地壳板块的交接处,因此是海底地震的发源地。如果在海沟里放置地震测量仪,并用光纤将它与地面监测站相连,那么地震一旦发生,就能提前8-10秒做出预报,为居民逃生赢得宝贵的时间。

四处向民营企业家“化缘”

在被深渊科学深深吸引后,崔维成觉得“蛟龙”号创造的7062米深度还不够深,他想建造一艘能到达11000米左右深度的载人潜水器,为中国研究深渊科学提供流动的实验站。

2012年,在“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的第二天,崔维成就辞去了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一职。今年3月,他来到上海海洋大学,在该校的支持下创建了我国首个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据估计,建造一艘这样的载人潜水器和运载它的科考船,总耗资约为10亿元人民币。“这笔经费如果都向政府部门申请,至少得十年时间,所以我想先自己筹钱,研发到一定阶段后再由政府部门立项支持。”崔教授想到了自家掏钱和向民营企业家筹款这两条途径。他拿出200万元存款,亲戚也资助了上百万元,此外,“我要向企业家讲述我的故事和梦想,希望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据悉,已有不少企业家将资金注入了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专项基金。目前,加上他家人的钱,1000多万元已经到位,这笔经费足以支付海底着陆器的部件采购。根据计划,崔教授领导的深渊科技研究团队将于明年春节前完成采购,随后进行总装,明年年底完成浅海试验。

中国人何时能继美国之后潜入马里亚纳海沟? 2014年底,完成着陆器的浅海试验;2015年,造出无人潜水器,与着陆器组成载人潜水器的验证平台;2015年底,母船竣工。 2016年我国的载人潜水器就有望向地球最深处发起冲击,完成中华民族的一次壮举。



(来源:《新闻晚报》 2013年11月11日A1/15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