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烨)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让全国陷入了恐慌。
目前,国内正在启动H7N9禽流感疫苗制备工作,从发现病原体到生产出疫苗最短周期6至8个月。面对H7N9禽流感突袭,等待抗病疫苗的同时,板蓝根火了,大家拒绝食用肉类和禽蛋类食物了。然而这些超前恐慌都源自于公众的模糊“认知”。“目前仍无证据表明H7N9会在人际中传播,公众无需过度防范,改变日常活动及饮食习惯等。”疾控专家建议,预防H7N9禽流感,市民要注意不接触、不食用病(死)禽、畜肉,不购买无检疫证明的鲜、活、冻禽畜及其产品;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喝生水、勤洗手。
其实,在认知疫情的同时,我们应首先接种“心理疫苗”。
恐慌源于未知,而由于恐慌产生的“心灵病毒”要比身体上的病毒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造成的社会不良影响更大。“非典”时抢醋和板蓝根,日本地震后抢盐,百姓普遍的心理是:实际疫情会不会比官方说的更严重?现在不买进,万一以后涨价脱销怎么办?
这次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表示:将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的防控方针,同时承诺,将做到“疫情信息公开透明,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此外,南京等一些城市已发布“禁涨令”,禁止防控期内相关药品的涨价行为。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政府对疫情披露的速度和态度是否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心理的需求,关系到政府为公众接种的“心理疫苗”的有效性。河上漂浮的死猪、小区地面上的死麻雀,一张图片可以瞬间被数以万计的网民看见并转发,每一种公众的联想都会被网络放大,能否以更加理性和求实的态度及时回应,和公众坦诚平等地互动,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
有一个社会心理学公式:流言的强度等于事情的重要性乘以情况的模糊程度。只有当一个个“未知”转化成“已知”,“未知”的恐慌才不会进一步发酵。政府主导,公民互助,让真实、有效的信息抵达每个人心中,这剂“心理疫苗”就能在疫情中发挥它独特的威力。
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自己的“未知”,我们把流言强加于自身,从而影响判断,消极对待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无论如何,坚持自己的判断,如此才可让“心理疫苗”发挥更加持久的作用。坚持你的立场取决于你的心态及认知,有意识地不断提醒自己,你会发现恐慌或消极情绪其实都是自己在模糊的境遇下主观臆测的产物。
再者,放眼全局,万物皆有灵。我们在疫病发生时并不是说要一味地想到保全自己,人多多少少会存在一点自私心理,会觉得鸡鸭鱼肉等沦为盘中之物乃食物链的法则,疫病来了也是他们最初遭殃。最近在微博上流行这么一则笑话,大体意思是:为什么不给鸡吃板蓝根?乍一看,的的确确冷笑话一则,但,换一个角度来讲,为什么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健康要任意活埋家禽、限制活禽,而不是从保护他们的角度考虑?我们是否又会反思:我们要做的其实并不是一味索取,还是好好感恩自然的馈赠。
危机已在四起,问题接踵而至。好在人类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我们试图改变着自身周围的环境,使之更符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问题来临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敏锐的判断力,“三人成虎”的社会特别需要清醒的大脑,它是你能战胜内心恐惧的最大保障。
未来,我们无法预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杜绝恐慌、积极应对。其次,感恩社会,用心呵护周围一切,你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因为里面已经融入了你的情感。“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这句话不仅是传递感动,更是为了传播“正能量”。当知感恩变成一种意识,善良成为一种习惯,社会和谐、美好才不致成为空谈。
最后,微笑着告诉大家: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愿意走出自己已有的认知,世界很美好,心房关上是黑暗,心房敞开即是阳光。愿我们每个人心的海底能时常照满阳光,有时,只是一念之差。
(来源:《新民晚报》 2013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