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团中学的学生正在上海洋实验课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认识海洋,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关注海洋,让每一名学生都具有探索海洋的浓厚兴趣,让每一名学生都树立正确的现代海洋观念,这是我们学校一项重要的办学宗旨。”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校长董永华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唤起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就必须从加强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入手。学校肩负着育人使命,理应积极开展国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加强海洋创新人才培养,为推动海洋事业发展、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正是在这种先进理念驱动下,大团高级中学以海洋文化教育为特色,积极开展学生现代海洋理念的培养。2007年9月,学校率先建立了上海首个海洋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又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办学,成为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2012年成为上海市首个“全国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
搭平台搭平台,,营造海洋文化氛围
开展海洋科普宣传,教育平台必不可少。创建于1944年的大团高级中学,近年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开展海洋科普基地建设,倾力搭建海洋科普平台,建立了海洋科普展示厅、海洋科普实验室,定期举办海洋科学教育论坛,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在课内外开展海洋科普教学和科学小实验活动,受到学生们欢迎,营造了浓厚的海洋文化氛围。
2007年建成的海洋科普展示厅面积300平方米,是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帮助建立的,其中主要展示海洋概况、海洋资源、防灾减灾、极地考察等内容。为满足海洋文化教育发展需求,学校于2010年建成更高规格的海洋馆,与原有的海洋展示厅互为补充。新建成的海洋馆设有图文展示区、景观窗、蓝色星球、标本展示区、互动区和实验操作区等8个展区。学生可以通过触摸式多媒体系统查看各种海洋科普知识,感受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学校还编写了《海洋科普馆中小学生活动指南》,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海洋馆,并向校外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开放。
海洋科普实验室设有三大功能实验区,分别为以研究麻痹性贝毒、藻类培养和潮间带生物为主的海洋生物生态实验室,以研究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为主的海洋化学实验室和以研究气象、水文为主的物理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模拟、探究、创新的广阔舞台。近年来,学校相继开展了南汇滨海公园潮间带生物生态调查、临港新城滴水湖富营养化状况分析及对策、南汇水产品市场贝类赤潮毒素调查与评价、南汇沿海风暴特征分析及海洋防灾减灾对策研究等课题研究。其中,南汇区水产品市场贝类赤潮毒素调查与评价和南汇滨海公园潮间带生物生态调查分别获得第24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滴水湖富营养化状况分析及对策获得浦东新区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论文一等奖。2011年,该实验室被上海市教委评为首批高中创新实验室。
海洋科学教育论坛经常邀请海洋专家、学者前来作海洋科普、海洋时事政策等报告,不仅丰富了师生的海洋科学知识,还极大地增强了大家的海洋意识。论坛举办至今已开展了20多期专题讲座,先后邀请了中国海监东海总队原常务副总队长郁志荣、中国极地研究专家潘增弟以及上海海洋大学多位专家、学者,为师生作了《中日东海管辖海域划分争议现状及其对策》《我国极地专家科学考察成果及展望》《海洋灾害与防灾减灾》等精彩讲座。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平台。学校每年都组织师生开展“海洋文化之旅”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东海大桥、上海海洋大学、中国航海博物馆,让学生感受大海的魅力,了解中国航海技术的演变过程,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航海文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海洋观念,增强爱国主义责任感。此外,“海之魅”国庆诗歌朗诵、“海洋之星”学生社团围绕海洋主题开展的征文、摄影及小课题研究等活动,也成为普及海洋知识、营造海洋文化氛围的重要阵地。
进课堂进课堂,,提升海洋教育水平
作为上海海洋大学附属高中,学校通过与大学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对接活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金字塔结构的分层次课程特色。同时,营造海洋文化普及教育氛围;开发若干海洋科普文化教育校本拓展课程,丰富海洋文化课程的特色与内涵;建立若干与海洋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引导部分学生群体自觉探索海洋科学,参与海洋文化课题研究,展现学生海洋文化科学精神。
在特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着力培养了一批具有特色课程建设能力的教师队伍,使教师基本掌握课程建设的要义与要素,主动并具创造性地参与学校海洋特色课程的建设,积累相关实践经验,将特色课程开发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在课程层面上探索学科发展,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创造执行的能力。去年12月,学校在上海市教委组织的2012年中学校本课程展中展示了学校海洋文化教育成果,受到相关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目前,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组织相关人员开发海洋专题校本系列课程,初步确定编写《生命摇篮——海洋文化概述》《海天气度——海洋文学诵读》《海上风云——历史海战分析》《生存竞争——海洋生物奇观》《海底世界——海洋地貌探奇》《大海航行——海洋动力问答》《蓝色风韵——海洋艺术鉴赏》等12册校本特色教材,将海洋文化教育渗透到基础课程中。
增特色增特色,,发挥教育基地正能量
学校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自2007年成立至今,得到了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北海分局、上海市海洋局、上海市教委、浦东新区教育局、上海市科协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董永华表示,学校未来将继续依托社会优质资源,坚持海洋特色办学方向,通过持续深入开展海洋科普教育、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力争在宣传海洋科学知识、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增强公众海洋意识、加大辐射示范效应等方面取得突破,开创学校海洋教育新气象,为推动我国海洋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董永华表示,学校将继续完善海洋科普展示厅、海洋科学教育论坛和海洋科普实验室三大平台建设,建成能满足教学需要、管理规范、功能多样、设施齐备的海洋科学专题实验室,并将海洋科学专题实验室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创新实验室,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同时,进一步营造海洋文化浓郁的校园氛围,开放海洋科普资源,向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学校辐射,营造爱护海洋、了解海洋、保护海洋的文化氛围。
此外,学校还将集中开展海洋教育特色活动,建成一批海洋科学优质特色课程,实现学校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增强的目标。董永华提出了近期的3个目标,一要开展好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根据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和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基础,进一步指导学生着眼新领域,继续拓展一批海洋文化探究课题,形成新的大团高中学生研究课题库;二要开展海洋文化考察活动,充分利用海洋大学和博物馆等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形成课题探究新生长点;三要搞好结合海洋科普资源的社团活动,引导有兴趣、有基础的学生社团开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活动,鼓励学生投入海洋科技创新实践,打造在上海全市有一定知名度的明星社团。
(来源:《中国海洋报》 2013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