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雪松、张焱婷、姚尧)它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工业基地;它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它所辖海域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远远大于其陆域面积,海岸线长约518公里——上海,这颗在中国海洋版图上熠熠生辉的东方明珠,在海洋经济方面将面临何种挑战?它未来发展的方向又是如何?日前,记者就此专访了上海海洋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平瑛教授。
记者:有研究资料表明,海洋经济业已经超过汽车制造业,成为继信息、商贸、金融房地产和设备制造业之后的上海第六大支柱产业,您怎么看海洋经济业在上海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瑛:发展海洋经济是上海突破资源瓶颈,实现上海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随着海洋新科技的发展,我们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和水平也将与日俱增,可以预计,海洋经济在上海经济社会中地位与作用会越来越大。
但是,对于上海海洋经济的认识,似乎存在误区,就是喜欢拿海洋经济的规模来说事。未来海洋经济的竞争,首先是海洋科技实力的竞争。
上海海洋经济应成为上海转型发展的示范与担当者。因此,规模不应是考量海洋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指标,产业创新的能力,高新技术的含量与社会经济效率才是关键的指标。
记者:上海地处我国“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结合部,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您认为上海有待突破的瓶颈有哪些?
平瑛: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上海拥有突出的地理区位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优势和良好的教育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上海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并不强。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人才少,而且海洋科技成果较少,高科技海洋产业核心技术缺失。上海一些重点海洋产业的核心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比如在船型设计、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相对于国内发达省市落后,有些技术甚至是空白状态。
其次是亟待通过机制设计,激发民营资本进入海洋经济领域的积极性,同时,需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上海地处长江的入海口,淡咸水交汇频繁,河势冲淤不定,再叠加上人类的强势活动,使得上海海岸带地区的污染较重。
根据2012年上海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上海市及邻近海域海水劣于第四类标准的海域面积占66%,且劣于第四类标准水的面积较上年在扩大。因此,上海海洋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亟待加强。
记者:上海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您认为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做好海洋生态保护?
平瑛:那就是要通过机制的创新,提高上海海洋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鼓励社会各方的资本投入海洋经济的领域,改变目前政府热、民间冷的局面。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保与经济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环保约束,其实只是使企业活动导致的部分负外部效应内在化,在理论上,这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相反,过低的环保标准,如果导致外部负效应大于税收,甚至大于企业全部收益,这样的经济活动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13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