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马丹、董纯蕾)作为淡水豚里唯一没有喙的亚种,长江江豚一直以“甜美的笑容”而闻名,被称为会笑的江猪。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市民在外滩就能看到江猪在黄浦江中嬉戏。近年来,由于栖息地环境变化,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正急剧下降。前天,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水生生物学上海市重点学科带头人、农业部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唐文乔和他的学生,又一次遗憾地在青草沙水库发现了一具幼年江豚的尸体。
昨晚,唐文乔做客第151期新民科学咖啡馆时忧虑地说,江豚如今已是长江里唯一的哺乳动物,目前从长江口到宜昌段2700多公里长江干流内平均两三公里才有一头江豚。“要留住江豚的微笑,重要的是要保护它的栖息地,保护江豚就是保护长江。”
长江口有百余头
前天,唐文乔和学生接到报告就赶去青草沙“接”回了那头雌性幼年江豚的遗体。“鳍上有渔网缠绕的痕迹,估计是误入捕鳗网无法脱逃,最终呛水而死。”唐文乔说。
今年2月,唐文乔和学生启动了“长江口江豚考察”,长江口往往是长江江豚普查遗忘的角落。目前,这个江豚保护小组已进行了3次集中野外考察和多次采访调查,走遍了吴淞口、青草沙、芦潮港、崇明等长江口水域,向当地渔民宣讲相关知识。他们共搜寻到了12具江豚遗骸;其中,在6月的两船考察中,先后找到8头江豚的踪影。唐文乔说,据此可用截线抽样法推算出,长江口生活着约107头江豚。
每年数目在锐减
上月11日,由农业部牵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共同组织的“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也已起航。大前天结束了在安徽段的考察,共目测到江豚199头次,相比2006年的考察结果,江豚数量锐减近七成。
唐文乔说,对视力不佳、游泳能力不算强、喜欢生活在水流较缓处、用声呐寻找食物和同类的江豚而言,长江里处处有险情——过度渔业捕捞、水体污染、栖息地被围垦、渔具和船只都是其安全隐患;日益发达的航运业不仅挤占了江豚的活动空间,还让水下环境变得过于“嘈杂”,影响了江豚觅食和求偶。“我们解剖江豚尸体时发现,它们的体型越来越瘦长,体内没有什么食物,活着时恐怕也营养不良。”长江江豚以小型鱼为主食,人豚争食是长江江豚面临的主要威胁。
长江的“健康指示针”
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之一,位于生物链的顶端。唐文乔指出,虽然以目前的种群数量,长江江豚的生态功能已不强,但重要的是,它的生存状况直接代表着长江的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保护江豚,就像撑开了一把保护伞,同时保护了长江中其他的濒危物种,保护了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明。”
目前,保护江豚通常采取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形式。我国共有5个江豚保护区。1990年起,中科院水生所利用湖北石首的天鹅洲长江故道对江豚进行迁地保护,目前正计划打通附近的其他长江故道,扩大保护地面积。科学家也已尝试人工繁育江豚,但它吃得挑剔,很难喂养。更重要的是,离开长江这一自然栖息地,保护江豚的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
(来源:《新民晚报》 2012年12月8日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