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买足球的app

图片

新闻晚报:从体察式的“三下乡”到调研类的关注食品安全、交通出行等热点问题 90后暑期实践“更实用更公益”

发布日期:2012-08-30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50设置

(记者:李征、肖波)“90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项目越来越有个性了!”暑假即将结束,本市各高校的社会实践项目也进入收官阶段。记者近日采访多个实践项目,发现今年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民生、实用、公益等关键词越来越突出,关注民生类的社会实践项目取代了以往“三下乡”、短期集体支教等体察式、观感类项目。

不少高校教师指出,相比以往的70后、80后,现在的90后大学生很有主见,他们更关注社会热点,参加者往往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和完成社会实践。

■食品

抽检蔬菜瓜果农药残留合格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院的周晨等六名同学的社会实践项目看上去就很有意思——《舌尖上的安全——居民日常饮食农药残留检测》。他们的目的很简单:“针对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深入居民社区与市场收集样本,采用专业试纸,利用对比试验检测样本中的农药残留,由此得出居民日常饮食的安全状况,并向居民宣传科普。 ”

周晨是四川人,这个暑假他和团队成员已经在徐汇、奉贤等区检测了三四百个由社区居民送来的蔬菜和瓜果样本。通过用试剂、试纸对这些蔬菜、瓜果中的常用农药参与成分进行测试,“结果让我们自己,也让居民们放心了! ”周晨说,这些蔬菜、瓜果都是居民随机买来的,检测发现它们当中含有的PPT、666等残余农药成分很少,基本都低于国家标准,“可以说,食品安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让人恐慌! ”

此外,他们还整理了不少食品安全知识,编成小册子发放给社区居民,内容包括食品安全须知、如何鉴别“地沟油”、食用工业用盐的危害、水果怎样吃更健康等等。最近几天,这个闲不下来的团队又在做一个小调研——上海自来水安全检测,“上海有好几家自来水公司,我们对各个公司覆盖的地区都抽样选取了部分家庭,最终共对70户自来水进行了安全检测,发现硬度、PH值和氯含量基本都符合国家标准,可以放心使用! ”不过,他们在检测过程中也发现,自来水管道洁净度对水质存在一定影响,“管道如果生锈,就会影响水质。 ”

检测路边油炸食品 7%用过期油

油条、臭豆腐、炸大排、炸鸡块……这些市面上常见的油炸食品安全性如何?上海海洋大学申云刚等7名同学检测了全市各区的近70家路边油炸食品店铺,他们的实践题目叫《油色变——科学揭秘上海餐饮煎炸用油》。结果显示,其中只有7%,即5家店铺,使用的油存在周期过长的质量问题。

申云刚是食品系研二学生,对食用油进行安全检测正属于他的专业范畴。小申说,并不是每次走访都能成功,他们总共接触了100多家店铺,最终一半店铺同意。申云刚和队员们对这些油炸食品的多项指标进行了一一检测。小申说,目前,这一报告尚未全部完成,他希望通过此次实践,对上海市场上煎炸用油质量做出评估,摸索出应用于市场油炸用油质量快速无损检测的新方法,并对本市餐饮煎炸用油做出调查报告,对市民健康食用煎炸食品提出建议。

■交通

考察自行车租赁建议试行有偿服务

如果你乘坐地铁上班,如果你上班的地点距离地铁站还有一段距离,你会怎样解决这“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济大学6名大学生在街头调研了一个多月后建议,可以将闵行等区的“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推广到全市,不过要加以改进——不能完全免费,而要实行“自行车租赁有偿服务”,如半小时内免费,超时收取一定费用。

7月11日,李江山和项目组主要成员来到了地铁1号线莘庄站周围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发现,这里自行车租赁区域的标志不明显,不是细心观察的话,很难发现有这样一个网点。在对租赁站管理人员的采访中,李江山得知,虽然这里公共自行车租赁完全免费,但服务人群仅限于有闵行区户口或附近部分工作单位的市民。市民须通过居委会或单位提交申请,统一办理。 “闵行区居民真正有公共自行车租赁需求的仅占总人口的30%不到,而很多在此工作甚至生活的市民虽有租车需求,却因为没有户口或单位没有申请这项服务,而无法租赁自行车。 ”项目组提出:可否实行自行车租赁有偿服务? “如半小时内免费,超时收取一定费用,并简化租赁流程,实现用公交卡借还并支付费用的方式。 ”小李说,他们会带着这些设想及已经得到的结论,继续考察同济、复旦区域,探索并设计一个更为便民的公共自行车租赁方案。

■健康

深入社区医院帮居民治“心病”

在全市精神卫生三级预防网络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心理门诊是精神和心理疾病的第一道防线。日前,一场有趣的心理游戏和实用心理义诊在上钢卫生服务中心举行,50多名居民参加。组织这场活动的是已在该社区实践调查了一个多月的上海市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们,每个到场居民还拿到了一份学生实践成果——《上钢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指南》,这本小册子将社区内所有心理服务资源一一罗列。

张老伯是上钢社区德州四村的一位独居老人,近来心情郁闷,不愿跟人交流。上钢社区的“知心大嫂”万阿姨得知后找上了门,原来张老伯之前在小摊贩处买米,收到了几张假钞。张老伯总觉得自己老了,没有用才被人骗,所以一直郁郁寡欢。中医大学生们和“知心大嫂”、“老娘舅”们一起走访了社区卫生中心心理门诊,为类似张老伯这样的郁闷居民进行心理疏导。社区心理医生目前的工作怎样开展,社区还是否有心理服务潜力可挖,怎样进行社区居民心理档案建设,这些问题,是同学们需要继续研究的。

■教师感言

90后暑期实践更关注社会热点

“从我的工作感受来说,无论在方向上、视角上,还是在数量上、质量上,这几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变化很明显。 ”从2008年开始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同济大学校团委沈嘉老师说,几年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多为参观、考察类内容,“如当时我自己去湖北农村参加‘新农村考察’,基本上内容就是走访,结束后写一篇考察报告。当然有些项目一直存在,如到农村短期支教,当时的社会实践大多是这方面的项目。 ”

沈嘉说,她四年前刚接触社会实践工作时,这类体察类项目要占暑期总项目的六七成,而现在这些关注社会热点、调研类的社会实践则达到了六七成。在数量上,近年来同济每年都在持续增加,四年前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为220项左右,今年则达到了320多项。

“学生的社会实践项目也越来越有个性了! ”这几年来,社会实践的内容明显丰富了很多。沈嘉说,和“三下乡”等共性多的体察类实践项目相比,调研、分析类的实践项目更能彰显调研者的眼光、个性,也因此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他们的实践项目也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加者往往会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用自己的视角设计和完成社会实践,“如2010年,同济不少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和世博会有关,有同学根据台北案例馆对‘垃圾不落地’做法的宣传,将这一环保理念推广到河南某地,并且成为现实;去年食品安全是舆论热点,有同学调查校园周边的‘黑暗料理’;今年又有不少同学紧抓‘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提出‘最后一公里’、‘餐厨垃圾的回收利用’等项目……这些内容媒体也很关注,往往会给予报道,学生的积极性也由此得到了提高,我相信以后这类项目会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成为他们实践时的选择方向。 ”

上海外贸学院团委书记唐旭生也有类似感触,以往学生的暑期实践项目常常是教师决定,内容也大多局限于支教、考察,但近年来这种局面已有很大改观,基本是学生先申报项目,指导教师审阅后批准,最终获得立项。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强,思维很活跃,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束缚,他们提出来的项目往往很贴近生活,让我们感觉很有创意。教师在其中的角色也由设计者变成了指导者。 ”


(来源:《新闻晚报》 2012年8月30日A1/6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