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龙邹霞)日前,科技部“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在厦门组织召开会议,正式启动深海与极地生物探测获取与应用技术系统研究、典型海洋生物重要功能基因开发与利用、海洋生态环境高通量生物检测技术开发、远洋渔业捕捞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等4个主题海洋生物项目,国拨经费总额达1.58亿元。
此次4个项目的启动标志着十二五“863”计划海洋生物方向的高技术攻关工作基本完成部署,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推动十二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的实现,有望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技术系统集成,全面提升我国海洋高技术整体水平。据了解,截至目前,十二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已累计启动了6个海洋生物类主题项目,国拨经费总额达到2.29亿元。
项目启动会上,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十二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发展思路是,挺进深远海,深化近浅海,实现海洋技术领域两个战略转移,即由浅海向深海的战略转移,和由技术研究向产品研发的转移。深海探测与作业,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海洋生物开发与利用4个方向是十二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发展的重点,此次启动的4个项目就是海洋生物方向主题项目。
据了解,十二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总体目标是,突破深海载人潜器、小型深海移动工作站、海底资源勘察开发、深远海动力环境观测等一批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制;开发极端环境海洋传感器、深海通用产品、海洋生物制品、先进的测井设备等海洋先进科技产品;推动项目、人才、基地的密切结合,形成一批高水平的海洋技术创新团队。
十二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从重大项目和主题项目两个层面对任务进行部署,海洋生物技术方向任务则全部通过主题项目落实,主要任务是重点研究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和生物功能基因筛选、评价与利用,深海生物资源原位观测、保真取样和培养利用,海洋生物制品开发,远洋渔业资源探测、捕捞和加工利用,典型海洋生境生物资源评价、保护与利用技术等。
项目解读
深海与极地生物探测获取与应用技术系统研究项目: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负责实施。项目将以深海和极地生物探测、获取、应用三个方面的技术研发为主要的工作内容,重点研究开发深海生物采样工具,深海生物原位长期观测和定植培养技术,深海微生物分离培养与基因资源获取技术,深海微生物活性物质的发掘及其利用技术和极地海洋微生物资源及活性产物功能利用技术5个部分。
典型海洋生物重要功能基因开发与利用项目:由中山大学牵头负责实施。项目以鱼、虾、贝等典型海洋经济生物为代表,完成其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组装;建立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和技术平台,发掘出海洋生物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关键主导基因,阐明其中部分重要基因的调控机制与应用价值,使我国海洋生物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研究开发的综合能力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海洋生态环境高通量生物检测技术开发项目:由宁波大学牵头负责实施,项目将基于基因、个体、群落等水平,研发海洋微型生物检测的基因芯片和流式细胞——流式图像技术、设备与方法,实现微型生物快速、高通量、宽谱监测;通过整合与集成,建立海洋微型生物监测船载综合应用平台;通过监测微型生物的变化实现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评价以及海洋环境灾害预警预报。
远洋渔业捕捞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由上海海洋大学牵头负责实施。项目将以国家远洋渔业发展战略为需求,以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大洋性种类,如竹筴鱼、金枪鱼、鱿鱼、南极磷虾等为研究对象,综合海洋捕捞、渔业资源、水产品加工等学科,开展高效生态捕捞、船上加工利用等技术与装备研发,突破影响我国大洋性渔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增强大洋性渔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大洋性渔业综合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壮大。
(来源:《中国海洋报》 2012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