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买足球的app

图片

新闻晚报:申城河道十年大变 “断头”河水地下流

发布日期:2013-03-22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68设置

(记者:石凯峰、孔同)杨柳依依,河水清澈,小鱼游动……在今年66岁的杨松涛心目中,童年时的周家浜是一条充满神奇和美好记忆的河流。 “当年,我常在水闸桥上玩,但如今城市越来越美,绿化不少,河却再也不像从前那么多,总有些遗憾。 ”杨松涛感慨道。

在长宁区,如今还有35条河流,其中34条都在新泾镇,可当年纵横阡陌之间的密布水网已不复存在,其中,还有30%成为“断头河”,仅依靠地下的涵管沟通。

近年来,上海水务部门加强对河道水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填河、堵河等现象基本得到遏制。水务部门还强调,所有地产建设项目应尊区域水系规划,严格按照“先开后填”、“以水还水”的原则实施,确保上海不再会有一条河道因此被填没。

杨松涛的记忆:小时候可以下河打渔

“小时候,我们这里是新泾公社曙光大队,我家后面就是周家浜。 ”杨松涛记得家附近有一个水闸,他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水闸桥上玩,河浜的东面有好几个村庄,灌溉农田的水都来自这条周家浜。

上世纪60年代时,一下大雨,地势较低的地方就要受淹,经过河道疏浚和拓宽工程后,附近几条小河浜被串联在一起直通新泾港的河道。一旦发大水,闸门一开,大水冲入新泾港再通入苏州河。 “放暑假,我每天都要和小朋友一起下河摸鱼、游泳,真是快乐的日子啊! ”杨松涛说。

“当年我们出门就能看到河水,下河就能摸到鱼;一到下雨,每个岔道口都能布网打渔,一网上来全是活蹦乱跳的鱼。 ”杨松涛笑着说,小时候打回去的鱼总是变着花样烧,吃不掉的还拿出去卖。 “也不懂卖多少钱,反正有钱换回来,我总是很高兴。 ”当时河里最多的是鲫鱼,还有穿条鱼、黑鱼等。

杨松涛记得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田一片片减少,“河道也被一段段‘吃’掉了。”每造一个新村,就少一段河水;每造一条马路,又缩一段河水。

此后,他去山东济南当兵,到上世纪70年代回上海后,因为城市发展较快,河道变窄,新泾港的东面几乎已看不到多少河水。很多河流被马路或建筑物截成了一段一段的,“它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流动,也不可能再有大水淹路的时候了……”杨松涛说。

徐宝祥心中的痛:一条河被拦成四段

徐宝祥是长宁区亲水河道保洁服务社的社长,河水是他最好的朋友。只要谈起这里的每条河流,他都如数家珍:“你一定把这个数字记下来,长宁河道总长度47公里,水面积达到81万平方米! ”在他的记忆中,最近一次消失的河流是在三四年前,位于现在威宁路的原天山村改造时,一条河流被填埋掉了。 “以前的36条变成35条了,34条在新泾镇。 ”

尽管被马路和建筑物截成一段段,但河流还能靠地下涵管通水,“但船只不进,水流很小,基本上不能再发挥从前的河流作用。 ”徐宝祥说,在河道保洁工作中,他们对这样的 “断头河”也很头痛,平常利用机动船开动进行河面保洁疏通工作,在这里只能依靠手工划船,全部使用人工每一段用一艘船来进行淤泥清除和水草打扫。有时候绿藻太多,河水缺氧特别快,他们还会利用各种水生植物进行河道自洁工作。 “最多的是一条河被拦成四段,需要四条船才能清除。 ”徐宝祥表示,尽管工作劳累,但他与同事们会尽力清除河底的淤泥,疏通地下河道,保持水流的畅通。

水务部门回应

地产项目必须“以水还水”、“先开后填”

记者从市水务部门了解到,最近几十年来,上海的确有不少河道慢慢消失,如上海人熟悉的肇嘉浜、陆家浜等,均从过去的一条河,变成现在的一条路,一个地标。

此外,还有些河流因为妨碍了周边居民的出行需要,被建筑物填埋了、隔断了,成为了“断头河”,这也多少影响或改变了上海河网的整体水系,在汛期容易造成排水不畅,导致路面被淹。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近年来加大对河道的整治力度,一些肆意填埋河道,在河边违章搭建的现象得到遏制。如2006年到2008年,上海开展“万河整治”行动,整治了2000公里的村沟宅河,拆除了300多处阻水的建筑物,新建了500多处桥梁,使郊区的河道水系沟通了,环境改善了,出行方便了,保证了周边地区的排水安全。

“这些年来,上海全市的河道有消失的,也有新增的,如奉贤的金汇港、崇明的北横运河等。”水务部门相关负责人说,如今市政府加大对河道水环境的监测和保护力度,所有地产项目,应充分尊重区域水系规划,严格按照“以水还水“、”先开后填“的原则实施。“地产商在进行土地开发时,如果要填埋河道,必须先在周围新开一条河,经过管理部门审批,确保该地区整体水系不受影响,否则肯定拿不到相关批复文件。 ”

当被问及如今上海是否还会为了城市发展需要,出现新的“断头河”时,该负责人明确表示“不会”:“上海现在一条河也不能填。有些河流看似消失,被阻断了,实际上地下还是有涵管连接,还是走原来的水系,并没有成为死水。只是河水是在地下流,大家肉眼看不到。 ”

该负责人还呼吁,市民如果发现有单位或个人在填河、堵河,请立即拨打110或12345城建热线,举报反映相关情况,“我们将会同公安、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一定会对破坏河道水环境的违法行为给予坚决打击。 ”

记者探访

本市河道治理成果显著

新泾镇是长宁区西部地区水系最丰富、居住最怡人的地区,从前不被重视的河流,如今重新恢复河道,并进行灯光美化工程。新泾镇在20个居民区的沿河处建起了多个亲水平台,供人们休闲娱乐甚至凭栏垂钓,在北临空地区更是沿着河面建造大量大型的亲水平台,今年这里还将增添一到两个居民区的亲水平台。

长宁区新泾镇市政科的任亮现在负责河道的美化工程。在春节前刚刚完工的新一波灯光美化工程中,他和同事们的任务就是打造集建筑、道路、水系、休闲广场等众多景观要素为一体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街区。亮化工程中被涉及的河流呈T字型:一纵新泾港(泉口路—可乐路),一横周家浜(新泾港—平塘路),按美学中的“点线面”三大构成关系进行布局设计分类,选用IED24伏低色温、安全经济节能美观智能灯具加以勾勒点缀美化。

如今,夜间新泾镇西郊百联周边灯火辉煌,纵横围绕的周家浜在灯光映衬下似轻纱缭绕,两岸绿色长廊似七彩祥云,灯光映照出的“海鸥”时而腾飞,时而驻足,映衬着披上重彩霓裳的幢幢建筑,各显瑰丽身姿。

“二期工程已在实施中,主要将打造周浦撷阳的景点。 ”任亮说,届时将有“彩虹”横卧进入“周浦撷阳”,依自然河道周家浜而筑,古朴典雅的门廓牌楼和浮雕般的墙体主面,用近似“清明上河图”的画卷告诉众人这里曾经的沧海桑田,充满了月色下虚实结合的灯光美感。 “我们将立争于今年五一节前全面亮灯。 ”

位于宝山区庙行镇的段浦河,东起纪蕰路,西至东茭泾,河道长1023米,平均宽度20米。整治前,河道淤泥深度超过30厘米,藻类污染严重,初步测定为劣V类水质,不仅两岸居民怨声载道,周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008年4月开始,段浦河采用上海海洋大学何文辉教授的 “水下生态修复技术”,引种水生植物后,大大改善了段浦河的自我净化能力。如今,段浦河已建成“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达到河水清澈见底,水下森林碧绿的美妙景观。通过水质跟踪监测,水质由原来的劣五类提升到二至三类水的标准。

发生大变样的还有长约775米的中扬湖河,该河位于闸北市北工业新区内,先前河道两岸有很多违章搭建,外来人口也聚居于此,各种垃圾粪便随意丢弃倾倒在河里,河道常年黑臭,淤积现象严重。综合整治启动后,中扬湖河新建1700多米的护岸,种植绿化1万4千平方米,防汛标准达到百年一遇,河道畅通,黑臭消除。近年来,闸北区又先后对中扬湖河实施曝气增氧、种植水生植物相结合的水质深化治理,改善了中扬湖河道的水质。

对话专家

上海市水利管理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  王晖

上海是水质型缺水城市 所有河道已基本消除黑臭

记者:上海目前全市有多少条河道,水质与水环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王晖:上海全市共有3万多条河道,总长2.5万公里。上海位于太湖流域下游,承泻长江、太湖来水,是典型的依水而兴的城市。早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的加快,部分河道水环境遭到不同程度污染,上海尽管水资源丰富,但是缺好水,是全国36个水质型缺水的城市之一。

记者:苏州河的黑臭曾给上海人留下过深刻印象,水务部门是怎么做到消除黑臭、还清水质的?今后我们在河道水环境保护问题上,重点将聚焦在什么方面?

王晖:大约20年前,苏州河和中心城区的河道的确又黑又臭,这是高度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据说当时闸北有一户居民,捉了两袋蚊子,一袋送给市政府,一袋送给区政府,因为身边河道实在太黑、太臭了,蚊子多啊。经过20多年治理,目前上海无论市区还是郊区,河道已基本消除黑臭现象,总体水质为Ⅲ类—劣Ⅴ类,已满足景观、农业灌溉等需要;在一些新兴城区,如松江新城等,部分河道水质已达到了Ⅲ类,水清面洁,绿意盎然,河道周边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998起,申城开展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按照“截留、治污、清淤、引清、绿化”十字方针治水;到2000年底,苏州河干流水质得到改善,基本消除黑臭;2000年到2005年底,对中心城区336公里黑臭河道进行整治,其中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杨树浦港、蒲汇塘、新泾港等,使中心城区河道水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善;2006年起,我们对郊区近1000公里的黑臭河道也进行了整治,采取了截除沿河污水、拆除违章建筑、清除河底淤泥、开展河道绿化等措施,到了2010年底,郊区河道也基本消除了黑臭。

“十二五”期间,上海河道整治的重点将转向稳定水质、改善生态。其中,将打造100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河道,让手机买足球的app清澈见底、环境优美的河道出现在居民区周围,成为市民喜爱的亲水走廊。

记者:您刚才提及上海自2010年起,已实现了全市河道基本消除黑臭。那为何现在每逢盛夏高温时节,还是会有部分市民反映,家里旁边的小河有难闻的臭味呢?

王晖:这主要和台风、暴雨等突发恶劣天气有关。目前,在一些老城厢和老式小区内,还存在雨水和污水混接现象,同时,台风、暴雨期间,沿河市政雨水泵站初期雨水污染也很严重,加上天气炎热,很容易产生异味。不过,这种现象通常不会持续很久,等到暴雨停止,水务部门就会通过加大调水措施,让变臭的河道尽快变干净。

现在,绝大多数新建小区已经做到这一点,但要对老旧小区改造地下水管却很难,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还要与区里方方面面进行协调,是个系统工程,实现并不容易。

记者:现在上海的工业废水基本都已排入污水处理厂,那么河道水质还存不存在被人为污染的现象呢?

王晖:还是有的。上海河道的总体水质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劣Ⅴ类水依然存在,主要是磷、氮等化学成分超标。这与一些郊县地区农田使用化肥,农户不规范排水有一定关系。

另外,有很多家庭把洗衣机放在阳台上使用,这也会间接造成河道污染。因为开发商建造住房时,通常阳台上排的是雨水管,市民在阳台上洗衣服、洗拖把,实际上是把脏水、污水排进雨水管,使其最终流向了周边河道。尤其是洗衣粉中含有大量化学成分,容易造成河水富营养化,所以建议市民尽量将洗衣机挪进卫生间里,帮助城市做好雨污分离。

上海供水调度监测中心主任  孟明群

两套供水系统随时切换,上海不会闹“水荒”

记者:上海很多水厂这两年已开始采用长江原水供水,比起过去从黄浦江上游取水,水质有了怎样的改善?

孟明群:过去上海人饮用自来水,会感觉漂白粉味道比较重,这主要是黄浦江原水水质不理想造成的。

总体来说,黄浦江上游原水水质是四类标准,而长江原水可达到二类水质。很多市民可能不理解,长江流经了那么多省份,到了上海已是末游,怎么可能水质还比黄浦江好那么多。但实际上,长江来水总的氨氮含量要比黄浦江来水低,污染源要少,这是因为长江流域大,稀释能力强,河水本身就有自净功能,就水质而言,肯定要比黄浦江原水优越。

我们看到长江口水质泛黄,主要是含沙量大,如果在长江原水里放一点明矾过滤,就会发现水质是很清澈的。我们曾将长江原水和黄浦江原水做过比较,长江原水的四个指标呈现三低一高:浊度低了,氨氮化合物低了,COD锰低了,含氧量高了。就浊度而言,黄浦江原水一般是60-70NTU,黄浦江原水只有20NTU左右。

记者:现在上海一共有几个水源地,分工是怎样?如果遇到连续灾害性天气与大型水污染事件时,有何措施确保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不受影响?

孟明群:上海如今有四个水源地,其中三个是从长江取水,分别是青草沙、陈行水库和东风西沙。其中青草沙供应中心城区与大浦东地区用水、陈行水库供应杨浦、宝山部分地区用水、在建的东风西沙未来将供应崇明县用水,这些地区取用长江原水后,水质已有了明显改善。另外,上海还保留了原有的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现在主要供应松江、金山、闵行、奉贤和青浦等郊区用水,相关水厂均已加大投入,力争两年内全面实现原水深度净化。

为防止重大灾害性天气与大型水污染事件影响到水源地供水安全,上海制定了“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水源地战略布局。目前,长江与黄浦江两套供水系统可根据需要应急切换。不久之后,陈行水库与青草沙水源地也将建设连通管。这样,即使某个水源地水质受到污染,其他水源地能迅速顶上,确保申城不会出现“水荒”。


(来源:《新闻晚报》 2013年3月22日A1/02/03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