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买足球的app

图片

新民晚报-家庭周刊:母焦虑,真乃“父之过”?

发布日期:2013-05-08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39设置

(记者:周修怡)《上海市中小学生分学段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日前出炉,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报告一经公布,“爸爸在上海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缺位现象较严重”一条引来附和声一片。一夜之间,上海爸爸们好似成了“罪人”:孩子懦弱、退缩是因为爸爸缺位;母亲为孩子“小升初”焦虑是因为爸爸不管事……

然而,这一切真的是父亲的过错吗?   

1 孩子小升初 家长没周末

作为2012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决策咨询课题,《上海市中小学生分学段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报告,源于对本市16个区县46所学校的学生家长进行的配额抽样问卷调查。调查课题组对学生家长进行了分组分析,具体为小学起始段(一二年级)、小学中高段(三四五年级)、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四组。分析发现,小学中高段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升学问题最为焦虑,已超过中学生家长对中高考的焦虑程度。不少家长都在感叹,孩子进入“小升初”阶段后,自己从此再也没有周末了,所有课程都全程伴读,累……

同时,调查显示,目前在上海家庭中承担家庭教育主要职责的父亲仅占30.6%,在平时负责与学校联系的角色中,父亲仅占27.1%,主要承担家庭教育职责的母亲占到了62.4%,平时主要负责与学校联系的母亲占到了63%。从分学段统计数据来看,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父亲参与度尤其低,承担家庭教育主要职责的比例仅占到23.2%。

很多人就此得出结论:爸爸大多只是“车夫”,孩子学习都是母亲在管;母亲们非常焦虑,爸爸太不关心孩子了……指责声一片。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2 家长“被陪读”老师是“原罪”?

“我并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考第一,当第一压力太大,万一哪天考了第二他就要惴惴不安……我很忌讳那些绝对化的要求。”这话出自一位心理学博士之口,他坦言,教育孩子时他更看重孩子的综合素质,而非学习成绩。然而,这美好的梦想在孩子进入小学后很快就被打破了。“我在开会,儿子班主任就给我发来一条短信‘回家好好辅导你儿子数学’,过一会儿又来一条‘你儿子完成作业速度太慢了’”,第二天,他又收到了班主任发来的“好好辅导你儿子语文”“要盯着你儿子认真做作业”……诸如此类的短信每天不断——“我几乎已经完全进入了一种陪读状态。”曾信誓旦旦认为自己能淡定面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心理学博士承认自己“被老师搞得也开始焦虑了”。

“我个人认为这是老师的问题,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上海海洋大学心理健康研究教育中心主任马莹教授直言,让孩子把大量的课业负担带回家,要家长陪读完成,这样的老师可以说是不会上课,“有效的教学应该完全在课堂上完成。”孩子注意力有效集中的时间只有30分钟,老师应该把教学中重点与难点内容在30分钟内完成,其余时间只是引导孩子去消化。把课堂上讲不完的东西分配给家长,简单布置大量作业,只会诱发孩子的厌学情绪。如果家长都能完成老师上课完成不了的任务,何必还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呢?教师不提高教学水平,只布置大量作业,可以说是在推卸责任。教师要承认学生禀赋差异性的存在,要给予学生时间、耐心和鼓励,而不是给予压力去完成老师优秀考核的期望。

然而,无法否认的是,现在不少家长,都在过着替老师完成课业任务的生活。“教材都很简单,课上20分钟就能讲完,但教材上的东西完全不足以让孩子应付小升初的各种考试竞赛,但教委又规定老师上课不能讲教材以外的东西,为了让孩子有能力应付各种名校的选拔考试,家长不得不每天晚上、每个周末自己上阵为孩子加码。”今年9月儿子就要升五年级的刘先生向记者诉苦。优秀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校只看升学率,教师一心争取绩效不允许自己班上有差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家长们不得不摇头——“我们无法不焦虑。”

3 母亲多“控制”父亲早“监督”

大环境有许多足以引发家长们焦虑的诱因,如此,我们也不得不反观家长自身。在妈妈们不停抱怨爸爸太不给力时,我们不妨先冷静下来,从两性本身的特点出发,你就会发现,也许,是错怪了爸爸们。

“我很爱我的儿子,我相信他也是爱我的。”尽管如此,刘先生每每想关心儿子的学习,问问他什么题目不会做要不要爸爸教,都会引来儿子冲头冲脑的话语,让他颇为伤心。

“这未必是父亲们的错,不应该指责父亲。”面对《上海市中小学生分学段家庭教育指导研究》中爸爸在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缺位现象较严重的数据,马莹教授直言,其实,这还得从父母对孩子不同成长期起的作用入手来看。孩子6岁以前,父母对孩子是“控制”作用,一切都是父母说了算;而6~12岁的孩子,父母起到的是“监督”的作用,“是爱护地监督,而不是当贼一样看着的监督”马莹教授特别强调;而孩子12岁以后,父母的作用就是“支持”了。

可现实生活中,不少已经上了小学的孩子,父母仍在“控制”着他们,当“贼”一样看着他们。而在这种“控制”中,妈妈的性格相对温柔,观察细致入微,更容易与孩子沟通,而爸爸们的态度和教育方式相对生硬,直来直去,容易使孩子们远离父亲。久而久之,孩子会更习惯性地依赖妈妈,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着更主动的参与性,于是,在细节的照顾上,孩子们更倾向于让妈妈来管自己的学习,让妈妈去联系学校、老师,甚至担心爸爸和老师的沟通会有问题……如此种种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我们不应指责父亲。事实上,这一阶段中,相比仍处“控制”期的母亲,父亲已更早地步入了更恰当的“监督”期,“有大事再找我”是不少父亲的态度。

记者曾采访过2011年福布斯杂志全球80位最具权势女性之一,食品巨头金宝汤公司的首席执行官DeniseMorrison女士,她告诉记者,当父母(parenting)并不是让你去关心每天谁把孩子的衣服去洗了,你不如多花点心思挖掘孩子的潜能,让他思考明白自己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

4 没有起跑线 人生在体验

很多父母都试图把自己没能做到的事情强加到孩子身上,把能不能考上好的大学,作为衡量孩子究竟有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标杆。但只懂学习、不懂做人“唯分数论”的孩子究竟能取得多大的成功?前不久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向室友投毒的惨剧就为这些家长敲响了警钟。

根据自己在教育一线大量的实践经验,马莹教授建议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态度应尽可能地一致,否则对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是会有影响的。即便不能一致,也绝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争吵,而应事后进行良好的沟通。此外,也不宜“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宽一严更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宽与严的教育适度是最重要的。最后,一定要和孩子讲道理,当孩子渐渐长大,不要再试图去“控制”他,要爱护性监督渐渐向支持性转化,引导孩子,和孩子一起商量如何解决问题。用引导性的讨论,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以鼓励孩子认真学习为例,你不要一味告诉孩子不读书就考不进大学,考不进大学就赚不了大钱,这种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孩子的行为,不仅不能让孩子接受家长的想法,更会引发家长自己的焦虑。不妨告诉孩子,人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体验,缺失某阶段体验人生会有遗憾,我们要体验小学生,体验升学、中考、高考……每个阶段的体验完成都是一种成功和进步。


(来源:《新民晚报-家庭周刊》 2013年5月8日01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