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买足球的app

图片

中国海洋报:海试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记载人深潜英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本体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

发布日期:2013-05-27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50设置

(记者:赵建东)“在有限的生命里,真正能为国家的海洋事业、为社会和民族做点有用的事情,是我作为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本分。”面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的巨大成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如是说。

从2003年到2008年,崔维成及其他技术人员组建成载人潜水器本体设计团队,进行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开始总装联调……崔维成把身边所有技术人员都当作自己的老师,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和他的团队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0小时,终于用5年时间创造出“蛟龙”号。崔维成自豪地说:“每一次看到它,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格外亲切。”

自2009年载人潜水器1000米级海试开始到2011年进行5000米级海试,崔维成共下潜海底8次。每当要突破新的深度时,他总是冲在前面。他说:“潜水器正在试验阶段,产品还没有交付,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产品安全负责。”

在进行1000米级的海试时,海试队遭遇莫拉克台风。由于许多队员是第一次出海,在狂风巨浪中,几位试航员先后晕船。此时,崔维成挺身而出,在接受简单的下潜培训后,他与唐嘉陵、张东升一起,于2009年8月15日9时5分,开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载人潜水器入海深潜试验。

水面支持系统的A型架吊着潜水器在后甲板缓缓由母船内侧摆向外侧,慢慢地向海面布放。忽然,在布放到距离水面高2米~3米处,水面支持系统出现故障,布放工作停止了。唐嘉陵和张东升顿时紧张起来。

崔维成却笑呵呵地说:“不要紧张,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把紧张留给外面的同志吧。”于是,3人在舱内开始讨论潜水器操作的技术问题,心情慢慢地放松了下来。

9时34分,故障排除,潜水器开始在海水中下潜。意想不到的是,通讯信号又出现了干扰,15分钟后,信号完全中断。

10时01分,海试指挥部考虑到安全问题,没有让潜水器在海中停留太长时间,回收上船。

崔维成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总的体会是,下海后遇事不要慌张,要沉着冷静,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遗憾的是我没有接受操作培训,否则,真想驾驶它去深海遨游。”在接下来每次冲击新的深度时,崔维成都是第一个下潜。其他人开玩笑地称他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崔维成心里明白,他作为“蛟龙”号的主要设计人,不能把可能的危险丢给别人。

2012年6月15日6时50分,崔维成与试航员叶聪、杨波身着潜航服,进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球形舱内,准备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开始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

这是“蛟龙”号第一次接受如此深度的检验,能不能达到预定目标,会不会出现意外情况?崔维成的心一直悬着,毕竟实际海试与陆上的水池试验不一样。

“布放潜水器!”7时12分,随着现场总指挥刘峰的一声令下,“蛟龙”号被布放入水。

“蛟龙”号下潜到4000米左右时,崔维成指挥叶聪检测潜水器的绝缘性和各设备的工作状态,分别启动了液压源、推力器、纵倾调节等系统的设备,一切正常。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蛟龙”号继续下潜,舱内设备和人员状态良好。

3位试航员在黑暗中下潜到6200米。叶聪打开灯,开启摄像机,操作机械手取水样,向前进行了十多米的定向航行,按下自动控制钮原地定深2分钟。随后,他又调整了一下潜水器的纵倾。崔维成一丝不苟地盯着潜水器的每一个细微动作,认真观察着每一个部件的运行情况。

10时42分,“蛟龙”号下潜到最大深度6671米。此时,他们已超过预定下潜深度,并全部完成测试内容。初战告捷的3位试航员相互道贺,崔维成更显得兴奋而激动,这是“蛟龙”号下潜深度的新纪录,梦想变成了现实。

第一次下潜成功后,“蛟龙”号又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下潜,功能和性能都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6月24日,“蛟龙”号成功突破7000米大关,下潜至7020米,实现了设计目标。全体考察队员在甲板上热烈庆祝,崔维成是最开心的一个。6月30日,崔维成跟随“蛟龙”号进行最后一次下潜。他再次刷新个人下潜的深度纪录,突破了7000米。

走出潜水器的那一刻,崔维成兴奋、喜悦、激动,各种滋味涌上心头,百感交集。一路走来,挟风带雨不知愁;一路走来,劈波斩浪不肯休;一路走来,下潜下潜再下潜;一路走来,汗水泪水双双流。


(来源:《中国海洋报》 2013年5月27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