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买足球的app

图片

青年报:大学生创业项目亮相工博会 全方位改造生

发布日期:2014-11-12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68设置

(记者:吴恺、曹莹)上周,第16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浦东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代表着中国最新科技水平的各类工业产品在工博会上一一亮相。高校学子也不甘落后,帮助中风病人康复的机器手、从海洋生物里提取的抗癌新药、续航里程近300公里的燃料蓄电池电动车、可以像个行李箱一样随身携带的电动自行车,高校里的这些创业项目正在或将要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下面,我们就让一个虚拟的人物——小明带着我们去认识这些高科技技术吧。

更高效的太阳能利用

早上6:30 ,住在某公寓18楼的小明从睡梦中醒来,他来到卫生间,准备洗个澡去上班。他在阳台上装了一个太阳能热水器,热水器的聚光板只有一平方米,但可以为小明的洗浴餐食提供充足的热水供应。因为他家的热水器采用的是北京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研发的第三代光伏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通过聚光倍数达到500-2000的光学聚光器将大面积的太阳光汇聚在很小面积的高效太阳能电池上进行发电。与传统的晶硅太阳能和薄膜太阳能相比,这种光伏技术具有光电效率高、平衡时间段、度电成本低、无污染、寿命长、土地综合利用等优点,光电转换效率平均40%,最高42%,比现在普遍使用的太阳能20%的转换率可谓有了大大的提高。

手机买足球的app功能的玻璃屏

小明洗漱完毕,出门来到楼下的便利店,想买一瓶奶茶一个热狗当早餐。楼下便利店里的冰箱是华东理工大学的学生们设计的全透明冰箱。乍一看,它和超市里卖冷藏饮料的冰柜差不多,可那扇玻璃门竟然实时播放着饮料广告,而且顾客手指点击便能与之互动。据华东理工大学的设计者介绍,“如果加入一套商用软件,它就变成一台可触控操作的自动售卖机了。” 

小明正在两种奶茶之间犹豫,看到自己的喜欢的明星代言的奶茶广告正在玻璃门上播放着,毫不犹豫地选了这个明星代言的奶茶。店主笑着对他说,“这个广告拍得真好,自从这个牌子的奶茶广告在这个冰箱上滚动播出后,来买奶茶的顾客,10个里面8个都会选这个牌子”。

小明走出便利店,发现便利店旁边的一个服装专卖店的玻璃橱窗也变成了一个视频广告屏幕。橱窗里塑料模特穿着当季新品静静地站立着,玻璃屏上滚动放映着模特穿着服装在T台上走秀的视频。虽然服装专卖店还没开门,但动静相宜的服装展示,已经让小明的购买欲不可遏制的爆发,他决定等晚上回家时就把那件灰白相间的短大衣给拿下。

据了解,这个屏显项目,已进入月星环球港、上海智慧城市体验中心、IBM展厅等应用场景。

更方便的出行交通

匆匆吃完早餐,小明要加快步伐去地铁站乘地铁。从楼下到地铁站如果步行要走20分钟,但小明不担心,他有一辆便携式折叠电动自行车。这款自行车是同济大学的学子设计的。收折起来时像一个行李箱,展开就是一辆自行车。

除了折叠电动自行车,小明还有一辆燃料电池车。这辆车是同济研发的基于最新动力系统平台的燃料电池汽车。最高时速可达150公里/小时,百公里加速时间15秒,续航里程380公里。碰到天气不好的时候,他就会开着自己的燃料电池车直接去公司上班。

还好,今天天气不错,小明不用忍受堵车之苦,可以享受便捷的轨道交通。他骑着电动自行车来到地铁站,收起电动车,拎起就走。以前乘地铁,经常在广播里听到地铁故障的突发消息。上班族早上的时间争分夺秒,最怕的就是地铁故障。这两年,地铁的故障率大大降低了,背后的原因,与地铁的保养效率提高了不无关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大四学生张亚辉与刚毕业的许唯杰,在地铁公司实习时发现,轨交列车最常用的“刹车”——制动机维修保养十分费事。每节车厢底部有8台制动机,8节车厢就有64台,每台重达数十公斤,维保工人难以搬动,必须借助机器吊运,两人共同拆装、清洗,“不少人因此腰肌劳损”,而且效率低下。两人向制动组师傅讨教,设计研制了“通用型单元制动机维护保养一体化工作平台”,在平台转盘上可同时安放4台制动机,单人就能帮它们“翻身、转身、擦身”。前来咨询的某企业代表表示,目前国内地铁尚无此类维护保养设备,一体化工作平台有望在地铁车辆检修部门推广,并拓展到高铁、动车等其他轨道机车。这家成立仅3个月的小企业已经得到了好消息:年底上海地铁已预算购入32套工作平台,有望带来一笔大单。

更敏捷的环保监测

小明在一个公园工作。公园有个小池塘。维护湖水的生态环境是他的工作之一。小明觉得自己的工作很轻松,因为现在他有各种“神助攻”帮他一起完成工作。

他有一台上海电力学院设计研发的太阳能可移动式水生态维护机器人。据现场电力学院学生介绍,这款机器人为水库、池塘等封闭水域的水质治理而研发,围绕节能减排理念展开,利用光伏发电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机器人的移动式搅拌增氧,大大提高了增氧效率,达到了净化水域环境的目的,从而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理念。

机器人可根据水库、池塘等封闭水域的实际情况设置螺旋和直行两种运动模式。机器安装了无线遥控模块和超声波模块,机器人具有手/自动模式切换。当处于手动模式时,可利用四路无线遥控器人为控制机器人的前进、后退、左转和右转。当处于自动模式时,可利用超声波模块进行自动避障。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水底“田螺姑娘”。

因为有了这个可移动式水生态维护机器人,池塘里氧气更加充足,水里的鱼儿也游得更欢了。所以,这款机器人,在水质治理领域和渔业养殖领域都可以大展拳脚。

除了有机器人帮忙维护水质,小明还有一台同济大学研发的水质快速检测仪帮助他随时检测水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发的这台水质快速检测仪采用高亮度手(笔)触操作屏,敞口测量,界面清晰、直观,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手提箱小巧轻便,不超过3公斤,工具齐备,检测胶囊可以用于亚硝酸盐、硝酸盐、余氯、重金属、甲醛、挥发酚、苯胺近三十种化学物质检测,“1+1”简单快捷操作模式让非专业技术人员即可随时随地使用。

更安全的餐桌美食

8小时过去了,小明应该下班了。他下班后来到菜市,买了半斤生菜、半斤豆苗和一条鲈鱼。

现在的蔬菜不用像以前那样淘洗三四遍,因为都是在“植物工厂”生产的。出厂时就有严格的卫生标准,农药残留都有严格标准。这种“植物工厂”工程技术由北京工业大学研发,基于模块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建立了农业装备新产品创新研发平台,为实现现代化农业工厂化种植模式提供全套自动化装备保障。

小明买的鲈鱼,是名叫加州鲈(大口黑鲈)的肉食性鱼类。由于科技支撑的落后,我国的肉食鱼类专用人工配合饲料产品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生产上不得不采用海洋捕捞的冰鲜杂鱼作为饲料,全国每年因此约消耗350万-400万吨的饵料鱼。但这种生产方式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饲料系数高达7:1--8:1、饲料的蛋白质保留率不足15%,引起养殖水环境的严重污染,滋生了病害漫延、药物滥用、食品不安全和产品品质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上海海洋大学研制的加州鲈膨化饲料可提高饲料的利用和消化吸收率,减轻饲料对水体环境的影响,提高养殖生产效益。并且用这种饲料喂养的鱼口感可以与大网箱养殖(半野生)的产品相媲美。

更舒适的居家体验

在从菜场回家的路上,小明打开手机,通过手机App在他到家前20分钟启动了家里的智能家居系统。设好了家中空调的温度和湿度。这套智慧舒适健康家居环境系统是由上海理工大学所设计。

在小明家里,这套空调系统的主机看起来和一般空调别无二致,但房间里却看不到室内机。原来,出风口都像“毛细血管”一样镶嵌在天花板、墙壁甚至地板上。

“变制冷剂流量主机、专用新风除湿机、恒温水模块、专业净化器等都安装在暗处,丝毫不占用室内空间,也不影响美观。”项目负责人、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陈剑波教授介绍,这些设备能确保室内恒温、恒湿、恒氧、恒净,“最重要的是,采用辐射供冷供热,待在这样的房间里,没有吹风感,舒适性好。”

回到家,小明吃好饭,用太阳能热水器里的热水又美美地泡了一个澡,他来到客厅打开3D,放自己珍藏的《阿凡达》蓝光碟。小明很喜欢看3D电影,但很讨厌戴3D眼镜。现在,有了华东理工大学“赢在共享”创业俱乐部的学生们发明的裸眼3D技术,小明只需站在3米开外,不戴3D眼镜就能直视3D效果。

更周到的健康服务

第二天是周末,小明要去父母家里看望父母。小明父亲去年刚刚中过风,虽然被抢救过来了,但他落下了左上肢偏瘫的后遗症。偏瘫给小明父亲的生活带来不小的麻烦。现在小明不用担心父亲的偏瘫了,因为他有了上海理工大学一群学生研制出的一款穿戴式外骨骼手功能康复机器人和上海交大研制的生机电一体化仿人机械手。

穿戴式生物反馈外骨骼手功能康复机器人在上海理工大学研制成功。它具有一些传统康复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则融合了传感、控制、信息传递、可穿戴机械机构的综合技术。小明父亲戴上这个机器人,就可以右手按按钮控制左手精细动作,还可以把机器人的传感器贴在右手的经络上,让左右手协调动作。

小明的父亲幸好还只是轻度的肢体不便,如果病情更严重,小明也不用害怕。因为上海交大研制的生机电一体化仿人机械手可以通过表面肌电信号、脑点信号等生物信号采集,处理与解码控制仿人机械手进行拟人化操作,可服务于我国数量庞大的肢体残疾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该生机电仿人机械手在操作灵便性、解码准确率等指标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减少了残疾人日常生活的不便,极大地提高其生活质量。

在陪爸爸喝两盅的同时,小明也不忘提醒有家族糖尿病史的妈妈注意防治糖尿病。这次,小明给妈妈带去一种上海师范大学研制的防治糖尿病与肥胖病的定位速释生物粘附片。这种生物粘附片,可以控制2型糖尿病和肥胖病,服用方便,服用时间可控可调,并可渐进改变机体状态。对上海200万糖尿病人来说,这个粘附片的发明不可谓不是一个福音。

除了以上这些项目,如上海大学“智能化饮料配置设备”、上海海洋大学“改性玉米芯吸附材料”等也引起参会人士关注。


(来源:《青年报》 2014年11月12日B4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