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彭德倩、徐瑞哲)这些天,又一批学子收到来自沪上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对学校的介绍中,醒目的校训或许正是青年们与大学精神的第一次相遇。从复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到上海交大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训,寥寥数字,意蕴深远。各校培养目标不同,校训各异,近年来也不乏更迭增减,但不变的是其中蕴含的核心价值:树人育才。
校训,全校共同书写
今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600多名应届毕业生,都带着一枚纪念戒指各奔前程。母校赠送每人一枚专属个人的“思源戒”,镌刻着学号、姓名、学校标志,还有校训。
事实上,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校名一样,校训的8个字“诚信、宽容、博学、务实”也是新的。
原来,经过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全校师生提案、讨论、票选,校训征集从267条最终凝练为这一条。提案者、会展专业学生丁璐嘉在校园集体生活中体会到,从一室之内的和谐相处,到企业生意、国家经贸,处处都需彼此宽容。也许是共勉共励,不少校训提案中都出现了“诚信”、“宽容”等关键词。经过讨论、精选,又经过各方人士座谈会,以及一轮全校投票,最终新校训脱颖而出——“诚信、宽容”讲的是做人,“博学、务实”重在做学问。
校训增减,皆是心思
曾几何时,高校掌门人一次次诠释校训,不断深化内涵,最终印在每一位在校学子、毕业校友心间。
已经过世的上海大学老校长钱伟长曾这样解释校训“自强不息”:不仅激励师生个人培养树立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意志力和进取心,更重要的是倡导个人奋斗建立在为国为民的根基之上。
上海海洋大学校训未变,但内涵却已有了变化。1914年2月8日,首任校长张宣布对学生之希望“五事”,即:勤勉、造成诚朴之校风、戒浮嚣、勿空谈国事、当自食其力。1914年9月1日,学校将“五事”提炼为“勤朴忠实”四字,并定为校训。2004年,学校对四字校训做出了新的解读——勤,勤奋敬业;朴,质朴大方;忠,爱国荣校;实,求真务实。
校训,成为一道鞭策
教育界人士指出,在校训中明确大学的价值取向,不失为当今教改和发展的一个抓手。如此,校训才能真正成为学子人生导航、教师自律自省的一道鞭策。
复旦校训语出《论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就在今年,校长杨玉良院士对复旦校训做了补充解读。“在我们心灵成长的不同阶段,要读一些不同的原典,这就是‘博学’;要为心灵和精神而阅读,把阅读当成一种生命状态和习惯,这就是‘笃志’;读书要细,首先需对文本进行精读,此为‘切问’;知识分子应心有隐忧,心存焦虑,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这就是校训所说的‘近思’。”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对学生说:在社会这所大学中,铭记“笃行致知、明德崇法”华政校训,弘扬法治精神,常思圣贤之言、常想高远之志,活出自己的精彩。
(来源:《解放日报》 2014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