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静)在2月2日“世界湿地日”之际,一份来自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的《九段沙湿地碳汇监测技术体系及碳汇能力评估》项目报告显示,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的年净固碳量约为13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平衡了4至5万辆小轿车的年碳排放量。
湿地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重要汇集器,发挥着“城市绿肺”的功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腐殖化作用和泥炭化作用形成腐殖质和泥炭,储存在湿地土壤中;水域中溶解碳以及水生生物起到了固碳作用。
九段沙是位于长江口的第三代新生河口湿地,尚处于快速发育过程中,是上海乃至长江口地区微气候的调节器,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重要汇集器,在上海未来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成陆时间不到50年,九段沙的研究历史也相对短暂,主要侧重于形成过程、沉积特性、植物类群演替、生物多样性以及水土环境质量等方面。
近年来,在建设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九段沙湿地的碳汇功能(是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也已引起生态环境专家的关注。2010年3月,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启动了《九段沙湿地碳汇监测技术体系及碳汇能力评估》课题,会同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组成项目组,系统研究九段沙湿地碳汇能力及其演变趋势。
经过监测研究,专家们基本掌握了九段沙的植被、土壤和水域的碳汇能力,其中湿地土壤是主要的碳汇贡献者。据统计分析,整个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目前储存了约42.15万吨有机碳,相当于约154.55万吨二氧化碳,而土壤中(30厘米以内)有机碳储存量就达到32.2万吨,占总量的76%。此外,九段沙生长着大量的植物,包括芦苇、互花米草、海三棱藨草等。调查发现,在九段沙湿地上,芦苇湿地由于较高的生物量、较稳定的植物碳和较低的土壤呼吸,从而具有较高的碳汇能力。
历时近3年的采样、监测、调查、实验室分析后,最终项目组得出结论:九段沙湿地目前年净固碳量约为13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平衡了4至5万辆小轿车的年碳排放量;其现有碳储量相应的价值约为1.7亿元,其年固碳量相应的“绿色GDP”约为3000余万元。由此可见,对湿地的破坏将导致储存碳的释放,加剧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
针对项目的结论,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对九段沙湿地的监控和保护,特别是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和扩大芦苇湿地,严格禁止排污,避免长江口水域的水体富营养化,以保持和优化九段沙湿地的碳汇能力;合理安排涉水工程,并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对疏浚泥沙进行合理利用,促进九段沙沙体长大长高,从而增强其碳汇能力;加强对九段沙湿地水文和浮游生物的长期监控,合理捕捞,控制浮游生物中硅藻等引发赤潮藻类的比例。
(来源:《浦东时报》 2014年2月7日)